《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一书的作者吉尔·施梅勒,将年仅23岁的人类学家亨丽埃塔·施梅勒在田野调查期间遇害的故事整理出版,这个过程耗时长达三十多年,可以想见其艰辛。读完整本书后,我认为作者坚持这个故事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1.想要通过调查还原那桩影响深远的案件的真相。 2.意图恢复姑姑亨丽埃塔的名誉和家族的声誉,并抚慰家人的创痛。 3.展现那个时代里,一个稍具独立意识的女子生活和工作的不易,回望女权发展的艰辛。 4.促使读者思考,大众对于种族歧视的敏感,种族关系在司法实践上的舆论影响力。
虽然作者写作的初衷可能与我列出的五点有所出入,但是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这五点上花费了不少心血。从这五点入手进行阅读是自然而然的。
首先,从亨丽埃塔当初前往博厄斯处寻求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过程开始,故事的悲剧逐渐展开。不幸的是,亨丽埃塔的田野调查是一个人开展的,在20-30年代的美国社会,女子单独出行还是相对比较危险的行为,更何况是在印第安保留地这样的僻远之地。但是此时,亨丽埃塔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处理一切事物,对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极度自信。另一方面,亨丽埃塔对于人类学的由衷之爱让她急于在该领域有所成就。因此,一个女人类学家独自进行田野调查是必然的。
其次,吉尔姐弟两人从贝莱姨妈的遗物整理中发现了姑姑亨丽埃塔的存在,于是了解这位姑姑的短暂人生似乎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再次,从亨丽埃塔被害之前到被害之后,对于亨丽埃塔作为独身女性遇害一事的污蔑性言论层出不穷,当亨丽埃塔找到保留地官员唐纳时,唐纳对其作为女性独立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不信任和不佳印象。案件发生后,亨丽埃塔作为独立女性被污名化,不论唐纳还是人类学界的言论都倾向于此。
最后,经济大萧条、女性地位低下、印第安人(阿帕契人)特殊地位及美国人类学初创诸多因素造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谋杀案的最终结果。在此我们不妨抛开定局,自由地畅想:假如亨丽埃塔未遭遇此次谋杀,她可能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高校担任教职,忙碌于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但是谋杀案毁掉了一切,毫无疑问,美国人类学界对亨丽埃塔遇害负有责任,但是更要负起责任的是当时整个美国社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