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是一本值得关注的专著。尽管它的页数较少,但在2022年出版后获得了不少读者的推荐。从刊载的部分内容来看,这本书充满了趣味并且具有较高的历史现场还原度。
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在书中,我发现的是许多已经在其他学术观点和相关历史专著中发表但尚未翻译成中文的内容的摘要和引用。可以更直接地说,作者只是对学术材料做了一次文献综述,并将这些材料拼贴在了一起,再加上一些“微观”具体案例。然而,读者无法根据作者提供的有限而高度抽象的历史文本引用来得出并认同作者给出的结论。
这本书由一篇17页的导论、6个章节和27页的全英文参考文献构成。每个章节都用引述他人文献中的资料以及非常简略的介绍来讲述奥斯曼帝国时期汉志区域的饮用水工程、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的机动车道规划、英国殖民时期科伦坡港的建设、荷兰殖民时期印尼的缝纫机消费情况、美国支持南越政府时期的湄公河的大型机械发展特征,以及美国殖民地时期菲律宾马尼拉的现代厨房设备的使用特点。作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引述和拼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这些历史细节的叙述只是一笔带过。根据每页下方的注释,可以看出作者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尚未被翻译成中文的学术著作观点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因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部各种相关和不相关观点的集合,而引述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连贯。
在导论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察:“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亚非世界的知识生产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这本书似乎想要反驳西方理论,但实际上,它只是利用了作者全面沿用了西方理论和其他国家已经整理和分析完毕的报告,将它们拼贴在一起。这也说明了作者对于当前流行的话语十分熟悉,如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意义和沉迷于文化研究、人类学的分析技法,并且能够给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论断。
这本书的内容最初只是清华大学某门课程的内容,然后在出版时,作者将其扩大并夸大了其冲突性和戏剧性。为了将案例与前文结合在一起,作者使用了奥斯曼帝国和殖民地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将其与二战后的越南湄公河案例联系起来,并将消费品如缝纫机、厨房和大型饮用水工程的定义扩大了。由于书中对每个历史现场的叙述都来自其他专著,可以说它是对外国专著片段的汉化、翻译和拼贴,而且拼贴的内容不只是一手历史文本的平铺直叙,而是原作者已经运用文化研究、人类学理论对历史文本进行过分类总结后的结果。
因此,读这本书能获得的主要收获就是注释。至少在阅读这些更为详细的历史研究后,才能确定是否有新的结论。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书中提到的不同主题的历史研究,可以参考作者提供的参考文献列表。这些参考文献涵盖了各个主题的相关研究,在进一步了解时应该会有所帮助。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曹寅在2017年出版了一本英文著作以及一篇收录在中英文图册中的文章,显示了他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