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中,余华、苏童、西川三人挑选了11本世界文学名著,组成了一支足球队。其中,法国文豪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选入了大名单,位列四大后卫之一。苏童调侃道,包法利夫人被选为后卫,是因为对方球员见到她会“腿软”。尽管这是一个玩笑,但也展示了《包法利夫人》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面对如此有名的作品,总是有些惴惴不安。尽管我早已将这本书列入了阅读书单,但是一拖再拖,拖到了十的整数倍,才终于读完。读完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并不厚,故事也很简单。简单来说,这本书讲述了包法利夫人婚内出轨的故事。
然而,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故事竟然成为世界名著呢?因为,读过这本书的人往往会像作者福楼拜一样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婚外情呢?当然,这并不是真的。首先,让我们先看看包法利夫人艾玛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给她贴上一个标签,她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她来自乡村,外貌姣好,读过一些书,懂得一些音乐,追求精致的文艺生活。书中有一句话点出了她浪漫与毁灭的品性,也是她悲剧的源头:“她想死,也想去巴黎。”
有些人的相思病在结婚之后就止步于此,而艾玛的相思病却是在婚后才开始的。我觉得,可以将她的出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她只是对婚姻生活不满,并没有找到一个具体的对象。第二阶段,她与一个实习生有暧昧关系,但没有走出界限。第三阶段,她被一个感情骗子引诱,与之发生了婚外情。第四阶段,她与实习生继续前缘,主动放纵,堕落而毁灭。
再来说说艾玛的丈夫,查理·包法利。首先,他无疑是个好人。他似乎有些无趣,与艾玛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是,在追求艾玛的时候,他也曾一遍又一遍地登门造访。与书中的实习生和渣男相比,他们在“浪漫”或“文艺”属性上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
并不是说艾玛从来没有爱过她的丈夫。也许这第一份爱的激情确实有所缺失。但同样的道理是,激情并不会长久。换一个伴侣,时间长了是否也会厌倦?因为人只能过一次生活,如果不去尝试,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书中明确表示,艾玛的婚外情生活渐渐变得乏味,理想中的浪漫只是她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有时候,将欲望包装成爱,似乎会显得合理一些。但是,艾玛的欲望真的是爱吗?还只是爱的幻象。
然而,《包法利夫人》绝不仅仅是为了警示人们在感情上不要对新鲜事物产生喜新厌旧的心态,也不要在生活中追求虚荣。因为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并不能将这些贬义词完全套用在包法利夫人身上。特别是在书中的前半部分,即我划分的前两个阶段中,她对浪漫的想象和追求还算含蓄,还有情可原,甚至让人想为她辩护:她只是生错了时代而已。
这要归功于福楼拜对人性的洞察,并且能够准确地将其转化为文字。这些文字让我能够共情艾玛,理解她对平淡生活的不满,理解她的存在主义危机。她让人们想起自己面对欲望时的纠结,与艾玛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毕竟,人就是欲望本身。因此,才会有“我们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的说法。我认为,这才是《包法利夫人》能成为世界名著的主要原因。
然而,《包法利夫人》后半部分的艾玛开始不对劲了。特别是在接近结尾的部分,她的堕落速度非常快,彻底沦为欲望的奴隶,就像一个赌徒一样。说她“堕落”,实际上她并没有为了金钱而“堕落”,她还有自尊。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已经很难与这个阶段的艾玛产生共鸣了。
一部好的小说往往也是一道辩论题,书中的人物复杂而难以断定,正反两方都能讲出道理。然而,我想说的是,尽管《包法利夫人》有现实的原型,它毕竟只是一部小说,是被构思出来的故事。因此,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過度解读小说中人物的遭遇。追求浪漫一定会导致悲惨的结局吗?有欲望一定会被欲望所淹没吗?甚至,文艺青年与非文艺青年的婚姻一定不合适吗?当然并非如此。这一切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不应该用一部写于一百多年前的小说来论证现实。
读完《包法利夫人》,我产生了共鸣,明白了自己脑中那些曖昧、纠结、美好或糟糕的欲望,只是在人心欲海中的小波浪,也就够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