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姑且相信,这是一部作者通过访谈真实精神病患者所梳理出的非虚构作品,否则后面的评论将无从展开。然而这本书能够销售超过千万册,却说明了读者总的对于精神病人的好奇和窥探心理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在这本书里,虽然只呈现了精神病人生命片段的极少部分,精神病人几乎同不被理解的天才相同,但这是否真正反映出这个群体的真实全貌呢?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精神病人,宛如普通人一般平淡度日,生活充满局限,而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自己狭窄向积累的经验中,有时候还将偏执和危险的行为表现出来。这是怎样一本书呢?很难界定,难怪有大量的读者会对它的戏剧化和类型小说化发表意见。因为这本书只呈现了精神病人无聊生活里最高光的1%,不自觉的把这个群体渲染神化了。如果作者真的想以严肃的方式来描述这个群体,那么他将放弃戏剧化的表达,以每段高光的访谈内容为引子,深入了解和书写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图景,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精神病人如何走到今天,如何做出这些事情,说出这样的话。这样做成调查调查,将远比目前这种类型化的表达更真实可信。但可以想象,这将不可能达到现在如此广泛的传播度和销售额。由此引申出创作的永恒悖论,即作品的深刻性和意义的开放性与其流行性很难兼得。让作品变得类型化和刻板,是达到流行销售的确保门槛,但这也意味着失去了意义的深刻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例如读过原著的四大名著,其影视改编已经损失了其中很多精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