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末的阳光下,我读完了这本书。作者通过一句话令我深感震撼:“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句话展现了作者的笔力,引发了我对岁月的感慨和对万千故事的想象。尽管我没有刻意去寻找与《百年孤独》之间的联系,但这句非常吸引人的开场白成功地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以类似口述史的方式叙述了一个民族百年的变迁。这种回味悠长的叙述方式,使得书中充满了温柔而有力的情感、浓厚的人情味以及丰富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融入了讲述者的生活中。
整本书被分为清晨、正午和黄昏三个部分。这种表面上与内容毫不相关的编排不仅符合了叙述者提供的时间线索,还提供了揭示民族发展脉络的隐喻。清晨展开了一个切面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展示了鄂温克/鄂伦春族的历史、风俗和生活状态。这种写法的优势在于,讲述者天生怀揣着旁观者的好奇心,打探一切,但又因为年纪太小而难以理解所看到的一切,留下了观众想象的空间。萧红的《呼兰河传》正是以这种视角写作的成功范例。通过这个视角,我们得以了解上一代人是如何在千年不变的森林中繁衍生息的,他们安宁自在、热烈缠绵,丰饶富足,神祗和土地都在庇护着他们。清晨这一章可以说是最吸引人的部分,读者可以安心地享受着一点点揭开面纱而无需担心危险即将来临。
正午象征着成长的力量的突破。“我”终于长大了,以我的婚姻为线索,参与到这一代人的生活中。由于我的男人地位重要,我提供的视角更全面。与此同时,正午也暗示着某种变化或衰退的开始。拉吉达上任后,让大家庭分化成小家庭。金得的悲剧由此开始,俄罗斯的安达从罗林斯基变成了奸诈的图卢科夫。日本人的行动开始影响这个沉寂之地。种种迹象显示,正午看似劲头十足,实则表现出隐忧。
黄昏意味着太阳已经下沉,无法回天。重心开始转向下一代以及已经触手可及的后代,对山林的开发已经不可逆转,离开大山已经成为定局。许多读者认为黄昏这一章最为混乱冗杂,涉及了众多人名和死亡。我也不例外,剧情来得太快,角色太少,几乎没有鲜活的形象存在。孩子们的生活已经转移到山下,与山林越来越疏远。幸好,还有安草儿陪伴着老祖母。从口述史的角度讲,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随着代代相传,参与程度逐渐减少,对细节的关注也会减弱,叙述会变得模糊。因此,结尾显得有些仓促,但却是合理的。
这本书涉及了一些主题,因为这些主题与依托土地和山林而居的狩猎民族的信仰息息相关。根据书中所说(也符合实际情况),这些氏族或部落采取的是泛灵论的信仰体系,即“万物有灵且美”。这种信仰认为人类与其他动植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存在。自然中的每个部分、每一种存在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在这个基础上,猎民的生活主题就展开成了一种现象化。
关于获取,所有的获取都有来源,所有的逝去都有归宿。所得食物会以某种方式偿还或消解,比如死亡,比如仪式。只要尊奉一种秩序而生活,就会得到更多的赐予。这种向自然或某种更高的存在“借”和“还”的心态使得猎民既不过多攫取,也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可以想象,当捕猎枪被夺走时,会带来一种难以言表的委屈和创伤。
关于死亡,许多人避免看见频繁发生的死亡。然而,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对待死亡的态度一致。如果人类是大自然的一环,那么遵循和其他动植物一样的消失进程,是不会带来巨大创伤的。书中发生了许多次死亡,但没有一次对生活进程产生创伤的。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从失去中走出来。唯一的例外是金得的自杀,这给伊芙琳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创伤。对金得的葬礼,按照“连同上吊的树一起烧掉”的方式,应该具有某种信仰内涵,用来消解自杀带来的责罚。
值得一提的是萨满的神力,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救一命还一命”。这意味着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能无条件地回应所有的请求。凡事皆有代价,这是人们的默认观念。列娜死于替代她死去的鹿崽的母鹿之手,但人们并没有责怪母鹿,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书中明确了萨满的神力和这与一些西方整合心理学家或灵性学家对萨满灵性层次的认可是一致的。
关于爱情,书中所有的爱情都来自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的感受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山林中的人们似乎天生具有一种与大自然共鸣的天赋,他们看到一个人、一头熊,或是一棵树,都能在深处产生共鸣。他们对大自然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投注感情,敏锐度因此高于常人。因此,他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就决定要与之共度一生。我们对现代人的爱情感到疲惫,原本根植于我们内心的超越现实的感人情感似乎已经丧失了。大自然赋予我们非凡的感受力,但我们却在衡量利弊中失去了它。
最后,书中提供了一些思考。有人可能不相信书中描绘的如此和谐而自洽的生活,认为这只是虚构的乌托邦。作为一本小说,它当然添加了很多虚构元素。但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约1万年前,人类仍然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似乎真的感受到了这种看似不真实的生活。这让我们不禁思考,现代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在祛魅的同时是否失去了什么,作为个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不爱阅读。对于那些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并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忍受书中那些符号、数字和建构的概念。与工具理性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相比,土地和爱更接近存在的本质。
归根结底,是存在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