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的人口結構中,十九世紀末葉到二十世紀初葉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改變。在殖民地剛剛建立的時候,除了新加坡、檳城和海峽的幾個港口,內地很少有華工。然而,隨著英國人在馬來內地推行橡膠產業和錫礦產業,他們招募了大量的華工。
這個招募華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馬來的部落組織並不適應西方的勞動體系。馬克思·韋伯曾經提到過,有些殖民地企業希望通過提高工資來吸引當地勞工,但效果非常不好。因為當地的人並不具備capitalism的意識形態,他們並不有著想要掙更多錢的動機,他們僅僅是為了保證原有的生活方式。因此,即使提高工資,他們的工作紀律也不會有所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招募華工成為一個重要的選擇。
然而,華人和馬來的部落民不同。從大清帝國遷往馬來的華人以勤勞和生活水平低而著稱,他們是最佳的苦力材料。華工願意接受任何條件的工作,並且希望掙錢越多越好。與歐洲工人不同的是,華工不會為了爭取待遇或政治權利而鬧事,他們願意接受低工資,甚至願意加班以獲得加班費。此外,華工更注重家族而不是社會性的團結,他們不會組織工會或參與政治活動。這使得華工在各個方面都比馬來的部落民更適合西方的勞動體系。
因此,英國殖民者大量引用華工,導致本地的華人人口迅速增加。從殖民地剛剛建立時不到10%的比例,上升到抗戰前夜的40%,並在1944年前後超過原有的馬來土族部落民人口。這主要是因為原始的馬來部落民不適應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邏輯,而華人適應這種邏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適合奴隸勞動的邏輯。華人不要求權利,並且願意接受低工資。
總結來說,華工的招募對馬來的人口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在資本主義和勞動體系方面,華人與馬來的部落民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一現象反映了在殖民地時期,不同人口群體之間因為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而產生的社會變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