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语言和伦理的相关性问题时,需要借助威廉斯这样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涵盖了各种形式的言说,如许诺、安慰、演讲、含糊其辞、渴求、起誓等。这些形式各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置于语言的统一形式下加以讨论。
在探讨“对话”或为何使用“对话”之前,我们应该先回顾一下书籍本身。我个人认为,该书最好的部分是第一章和第八章。这两章写得清晰、简洁、准确,还带有一些幽默。然而,我发现其他章节的语句读起来与这两章完全不同,非常晦涩。第一章有问题意识地阐述了本书的使命:在这个时代,人们一方面渴望真诚,一方面对真理的可能性怀有质疑。这种矛盾构成了一种痛苦的循环。人们越是渴望真诚,就越感到真理的不可能性;越是失望,就越期待真理的拯救。
为了走出这种痛苦循环,“否定分子”和“常识派”以否定真理严肃性的方式出现。前者持有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认为真理已经变得不可得;后者则与语言的限制达成妥协,认为语言能够表达常识样式的真理就足够了。我喜欢威廉斯对后者的批评,因为追求真诚和真理,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些日常问题,如膝盖是否受伤、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等,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有关自我的认识和历史知识的严肃解释。尽管和自然科学相比,人文学科似乎缺乏一些严肃性,但人们很可能把物理化学知识看作现实,而将人文学科的问题仅视为说辞,与我们的生活无关。
然而,至少对我来说,人文学科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威廉斯试图论证真诚或真理具有美德(内在价值),而不仅仅具有工具性的价值。他如何论证真诚或真理的美德呢?他的论证是否有效呢?对于那些仍然困于真理和怀疑循环中,但不愿接受“否定分子”和“常识派”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这一点应该会吸引他们阅读本书。然而,我怀疑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很难说威廉斯是否完全成功,因为通过理性推导确立价值的可行性几乎是不可能的。读者可能选择不被说服,或者批评威廉斯仍然是功利主义者。威廉斯运用谱系学的方法考察真理的历史,类似于尼采考察善恶的起源。最后,他得出结论,真理的美德体现在人们追求真理、发现真理以及传达真理的过程中。
这种论证能够成功吗?让我们试着做一些比较:风流放荡的美德体现在人们对该行为的欲求中。或者说,如果人们没有追求真理的渴望,真理的美德是否就不存在了?此外,首先“真理”是否还存在?这不是困扰这些读者的首要问题吗?
我愿意接受这些论证的失败。无论是罗蒂还是其他人怎样反驳,威廉斯的支持者如何解释他的误读,我都认为这些论证并不是为那些怀疑者准备的,而是为那些决心坚信真理价值并为之奋斗的人准备的。对于后一类读者,威廉斯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陪伴,更重要的是一种处理真理价值问题的独特视角。也就是说,真理的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在个人生活中,而是在“对话”中得到充实,而这种充实又能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使我们摆脱变化和幻象的束缚。
并不是每一次言说都能达到对话的高度,也并不是每一次言说都像特意为之的欺骗和背叛那样幸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地使用寒暄、客气和微笑来避免伤害彼此的情感。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彼此关注的问题、持有的立场、关系、兴趣、知识结构等都可能不一致。我们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向他人展示微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会发现一个“聊得来”的人或一个“知己”的珍贵。这不仅仅因为我们感到“被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做自己”的解放。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在罗素的课上,他感到自己能尽情使用自己的天赋。”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我们信任的对话对象。但当我们感受到信任的出现和对话的可能性时,我们进入了威廉斯所称的真理的美德领域。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不应该背叛对方对我们的信任,更不应该控制和操纵他人的选择。为此,我愿意抵制欺骗和虚伪的表达,与他人一起在互相困扰和充满阻碍的情况下艰难前行,相互扶持。
这是关于他人的故事,而关于自我建构和认知,威廉斯通过《拉摩的侄儿》以一种新的方式完成了叙述。在拉摩的真诚中,他持续不断地审视自我,披露自己的恶趣味和机灵,毫不保留地展示自己的变化无常。然而,他的长篇大论恰恰证明,对于狄德罗笔下那种不断转化、反应和改变的“我”来说,仅凭自己无法回答“真正的我”是什么的问题。他那不稳定的精神结构需要通过与社会和他人的互动来稳定下来。就像男女之间那些捉摸不透的关系最终通过“告白”得以稳定一样。告白让她相信这一命题,并创造出他们之间的真正关系。这种情感也得到了约束,并逐渐变成一种信念:他们逐渐坚定地成为自我宣称的样子,成为他们真诚宣告的证明。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在对话中,我不断向他人解释自我的样子,不断提问、宣告、断言、解释和回答,使我的自我认知不再停留于幻想中,而成为他人和社会见证的存在。疼痛也是一个例子,当我说“我痛!”时,当我请求他人承认我的痛苦时,我请求他的见证将我的痛苦从模糊的感受转化为真实的事件。
我喜欢威廉斯在书的结尾表达的态度:真理的美德将不断前进,以各种方式存在,只要人类仍在交流。总会有更加勇敢、更加坚决的人。我知道对话不可能发生在每个人和任何人之间。我知道有时人们打着“对话”的名义说话,实际上却只是进行单向的“演讲”和自我表演。真正渴望对话的人却无法实现对话。因此,我珍惜每一次对话的机会,珍惜发生在“我们”之间的可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