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个精心包装的商品,我们倾向于过度高估它的内在价值。如果将婚姻产品化,其广告词必然包括人生必需品、身份提升、文化传承(生育子女)等内容。既然婚姻是商品,品质需求就会决定着卓越或者失败。我们选择伴侣的标准或许是外貌、物质、性格等等,同时也要考虑性价比。此外,我们对待婚姻是自主选择还是父母包办等等选择,这些都将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实际上,质疑婚姻的人并不完全认为结婚就是百分之百的坏事,但他们想要诚实地问劝说婚姻观点的人一个问题:结婚真的像你说的那么好吗?如果一个物品真的好,如果它真的是我喜欢的,那我自然会主动了解,根本不需要过度推销。
《我本芬芳》讲述了一个丧偶式家庭的日常琐事。很多人认为这些只是我们父母那一辈才会遇到的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看看《再见爱人3》中的张硕和王睡睡这对令人气愤的年轻夫妻,也可以看看傅首尔和老刘等人为“各过各的”生活而不甘心。此外,大部分新妈妈都抱怨过每天为哄孩子而彻夜失眠的辛苦,同时又看到床边那个呼呼大睡的人。
以最常见的家务问题为例,有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是理所当然的,有人认为应该相互合作,还有人觉得可以雇佣阿姨。这些都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共同过日子的两个人的想法要一致,并要考虑经济状况和工作性质进行协商。但实际上,在结婚前很少有人会提前考虑这些细节性问题,因为那些走向婚姻的人都为了一直以来传统中的美好而去,毕竟男女从小就被灌输结婚就会幸福的观念。我以前在办公室时,有一个打扫卫生的阿姨临时辞职了,老板决定不再雇佣其他人,而要求我们轮流打扫,每个人补贴200元。于是我和其他几个不喜欢打扫卫生的同事商量,让我们一个爱整洁的同事替我们轮流打扫,把补贴都给了她。因为大家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有些人可以不做自己讨厌的事,而有些人则用劳动力换来了报酬,最终每个人都很满意。换到生活中的家庭,如果做家务的人也能得到一份看得见的回报和认可,那就不会有太多麻烦了。但现实往往是,那些不做家务的人认为做家务的人应该去做,而且不只是不被正视,甚至还会被贬低。我想说进行大规整和大扫除确实会带来愉悦的心情,但是做家务并不能真正调动我的快乐神经。如果每天都这样做而没有任何正面反馈,那带来的只会是抱怨和反叛。
其次,我想谈谈“关心”。王睡睡和书中的惠才都多次因为在生病时缺乏关心而感到失望,她们倾诉完情绪后,对方会有一些弥补性的举动让她们“需要我现在过去接你回家休息吗?”我回答:“当然需要!”我也经历过那种虚伪地说“不用了吧”,而对方真的不管不顾的情况。就像王睡睡分享的那个例子,生日时,张硕问她:“你需要花吗?”她回答:“不需要。”这一句话换来了十年来从未收到过一束花。主动关心当然会让人觉得温馨和动情,但同时主动表达需求也可以减少对方猜测的努力。
最后,我想谈一谈“陪伴”。陪伴是把自己的时间分给对方。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己忙为借口,不愿意花时间陪伴另外一个人,那他们的婚姻就很可能演变成“各过各的”。在哈佛大学的纪录片《积极心理学》中提到,亲密关系需要像日常任务一样经营,例如每天定下一段不看手机交流的时间,每个星期做一次户外活动,每个月邀请朋友聚会两次,每年一起旅行等等。要像完成工作任务一样去执行这些,养成习惯。特殊情况下可以推迟或者调整,但不能取消。道理都是一样的,只要偷懒一次,接下来就会有更多次,直到完全取消。我们需要拥抱所谓的“催产素”,这种内分泌物质可以稳定当下的不安、愤怒并增加愉悦感。但它只有在特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它只是药箱中的一粒药。如果我们渴望幸福和快乐,还可以在兴趣、事业、家人和朋友等其他领域中探索。
在阅读和追求娱乐节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并不是对谁的过错进行特别指责,而是因为明明双方的需求已经不匹配,更加深爱的那个人完全可以减少损失!要么你有一份无私的爱,不论对方如何,你都能忍耐并愿意继续付出。千万不要陷入爱恨交加、忍耐和愤怒的状态,这样会伤害自己。
对于婚姻,最好的祝福就是不过度美化它。婚姻就像双刃剑,有得也有失。婚姻也不是一种无法改变的错误,它只是一种选择。我们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以及选择和怎样的人相伴终身,都将影响我们的生活。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不要后悔,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结束后重新选择。当然,我还是希望所有有情人最终都能圆满地走进婚姻的殿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