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更多的是“卡夫卡+冯内古特”的影子(荒诞晦涩、幻想夹杂着一丢丢的黑色幽默)。
全书一共12篇文章,每篇都很优秀,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占比最大的《S.卡尔马氏的犯罪》,个人认为开篇即最佳。
《S.卡尔马氏的犯罪》里主人公遗忘了自己的姓名、对周围一切感到陌生又熟悉,处在游离状态里,因此无所适从,于是开始了对周围进行一种隐秘的感知探索。忘记姓名这一点非常妙,书里写到了“名片明明只是张纸片,但看上去却具有人的外形”、“我甚至感到,Y子这个名字也不再真实,宛如一个毫无意义的符号”等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再和在法庭审判中他人口中的“对于没有名字的人也就不能动用法律”进行对照,会不禁思考人到底是以其本身存在而存在还是以ta抽象标签化的名字符号而存在着?书中给我的答案是后者,父亲对主人公的冷漠、法庭对主人公辩解权的剥夺,主人公完全被排斥对话,他只能单向地保持沉默;现实何尝又不是如此,在学校、工作里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微小部件,可以有也可以无。
此外主人公还有吸取凝视物和空洞的胸腔两个特点。越凝视所见越少、越想索求寻找越难得到回应,一切都是个体虚无空洞的渴望反映。这些也都是卡夫卡的作品为何能成为经典的部分原因,社会集体的异化和自我个体的被迫阉割,早在百年前卡夫卡就已经寓言了现今。不得不说,卡夫卡好牛啊,写得我想再读卡夫卡了。有uu提到了《动物农场》,也就是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动物反抗人和安部公房书里的物件反抗人相对应。不过我认为前者更多是关于压迫循环的直白影射思考,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在书中,名片嘲笑“惰性”,消费品人化后对使用者的讽刺,则可能是对消费品功能性的过度强调而导致作为主导者的人失去了思考力,是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反思。感觉我想偏了……其实我是在做阅读理解(bushi
最后结尾主人公变成了墙,或许作者让主人公进行了自我解压,也不能说是解压,应该是难以自我维系后把真实与虚构世界的压抑一同消除。
只写了第一篇,因为实在是大脑空空,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写一篇都要费劲,后面就不写了。
书真的很优秀,最近阅读最佳,可惜的就是卡夫卡的痕迹过多了(我又开始指指点点了),也可能是我先入为主,所以就连写的东西也和卡夫卡紧密挂钩。但无论如何,都不影响作品的优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