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引进据说被期待了很多年,但我是在中文版出版之后才知道,看了之后有种久违的感觉。小时候看福尔摩斯时,感觉到的那种吸引力,又呈现在眼前,这一次是日本风格的精致感。再加上,危险的谜题背后,有渐进渐深、可以逐步探索的逻辑结构,这又是福尔摩斯这样的结果给出型的侦探所不具备的另一种趣味。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个故事仿佛来自遥远过去的作者之手,带有昏黄的纸味,内里却镶嵌着文字的迷宫。
书籍装帧上也有古典冒险小说的诱人感。
虽然看起来双月城的系列杀人是机关术的舞台,但从整体故事来看,思维的误导更像是核心。老实说,每一个密室杀人的技术细节都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反而是自杀和他杀的结合、侦探行凶的安排和生者与死者配合的这些思维盲点更让我惊艳。连续杀人可能不是同一个人所为,这已经不新鲜,可能是团伙,也大概在考虑之中;但“意外加赎罪加复仇加自尽”的动机链条实在已经超过我现在信息处理的极限。可贵的是,这样的安排并不是一味求难的结果。在这个连续发生的动机链条上,前述的每一个思维的误区都镶嵌在不同环节中,巧妙地润滑着一系列戏剧性的安排,在解谜的段落,对这些基于人性的误区的推理,稀释掉了“血脉”“诅咒”这些字眼的疏离感,把这个理想世界中的谜题拉入了现实的维度。因为那些机关有了历史的厚度,不再是思考游戏一样浅薄。
由于我了解过相关领域,碰巧知道双月城中的机关在现实中能找到近似的原型,更增强了感触。诡计染上了一层人文的温度。
整个故事在双月城家族的历史传说中展开,一开篇就展现出一幅“是的,一切即将重演”的气场。剧性的矛盾此时建立起来:侦探查理·伯特兰在整个故事的开篇已经表明,故事即将基于严谨逻辑的推演展开,然而那股黑云压城的气氛却与这原则完全相悖。这就是全书最大的戏剧性矛盾。此后的一切发展,都围绕“传说凭什么成真”展开。这样的戏剧性的设计,不再是人与人的对峙,变成理性与心灵的对决。每一个案件的发生,好像神秘危险的“世界”向理性的侦探发起了进攻。而每一个案件的拆解,就是侦探对双月城“世界”的反击。
故事随着一个又一个案件的发生,把这种决斗推向了解密的最后时刻。在这场决战中,侦探摧枯拉朽般战胜了“世界”,赢得了理性的胜利,又在最后,宣布了“未解决”的人文的判决,就好像获胜者向倒在地上的败者伸出了和解的手。一切尘埃落定,双月城带着这一场戏剧性的殊死搏斗的残迹,留在故事里的世界,成为一座纪念碑。多么古典优雅的安排。
整个故事的篇幅很长,加贺美雅之用了比较慢的节奏讲述故事,每一次案件的发生和调查都伴随着前后文大量的议论、描写和梳理。虽说如此,在阅读上却意外地顺滑,速度是很快的。随着作者一次次借主角之口梳理案情,整个谜题的结构在我的脑海中巨细无遗地建立起来。即使如此,在最终的解密之前,我依然如同宾客中的一员一样,茫然地在双月城的迷宫中徘徊。这说明了谜底和机关设计完全把我拿捏了,以至于最后解密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矛盾感:导向结果的每一个步骤,我都不陌生,因为它们在之前被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展现;最后导出的结果,我完全陌生,因为方向完全的错误。所以有种“既惊讶又不惊讶”的矛盾感。
不用说,方向的错误会引发我反驳的欲望,每当这时候,双月城的历史使命和它所承载的家族意志就成为合理化侦探推理方向的原因,而那些历史沉疴也在之前反复露出端倪,把我带回到对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的体会中。整个故事读起来自洽、完整、精致。
附:我印象深刻的段落
1.充满古典味道的故事开篇。人物的引入有种上个时代的沉稳感。
2.故事发生地——双月城的出场,隆重而严肃,事后回忆起来,有一种对谜题自信的庞大气场。
3.第一个案件发生之前,主人公做了一个关于黑骑士的梦,黑云压城的气氛令人难忘。
4.侦探登场时令人激动的人物关系,引发我的联想。
5.谜题的解答场景。经过重重阻碍和漫长的心理折磨,侦探终于一口气解开谜题,故事中的一切都有意义。急速推进的逻辑链条让人呼吸紊乱,有种一力降十会的畅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