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去逛書店,偶然發現一本外觀十分精美的書。差點以為這是台灣的新譯書,畢竟台灣對於科學類書籍的譯作很多。不過仔細一看,原來是一位香港學者的作品。之前曾經聽朋友提到這本書,我忍不住充滿好奇心地將它帶回家閱讀。
–這本書的作者是鄧銘澤,他是香港浸會大學的講師,據說也是少數研究真菌的學者之一。看來這位鄧講師相當努力地參與不同社會活動,他能在忙碌的日程中抽出時間寫作這本書,顯示出他對這個主題的熱情。
–這本書類似於真菌科學的小百科全書,作者從多個角度分享了關於真菌的資料和知識。
–其中最引起我的興趣的是有關真菌與地球演化史的關聯,以及從真菌的角度看共生網絡和抗病性的章節。
–回想起來,我對真菌的了解真的很有限。除了高中時學習地衣的知識(例如地衣只能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中生長),還有最近參加的一個工作坊中導師提到的加拿大學者研究有關森林中樹木和真菌之間共生網絡和信息傳遞的知識(這本書也有提到這方面的研究)。
–在閱讀關於飲食的章節時,根據作者的介紹,真菌的食用對腸道微生物群有益,這點值得我們關注。
–在書的後幾篇章中,作者討論了許多關於真菌的「可能性」,但我覺得這部分讀起來並不夠投入,因為似乎有種過分工具性的心態,希望利用真菌來解決我們所造成的種種問題。這可能也是科學界主流思維模式的體現吧。
–綜觀全書,作者收集了大量相關資料並將其放入書中,同時提供了資料來源,這對於想要進一步了解的讀者來說提供了資訊渠道。
–然而,從深入的角度來看,對於日常讀者來說,科學論文不是我們常接觸或特別喜歡閱讀的文本,因此相關的註腳可能更多只能作為證明論點的依據。相反地,我在想如果作者能在書中提供一些延伸閱讀,包括科學類的書籍或跨學科的閱讀材料,或許能對讀者有所幫助。(例如像《末日松茸》這樣的研究或出版物,是否也適合推薦給讀者呢?)
–此外,作者在書末附上了許多在香港拍攝的真菌照片,但並沒有對其進行太多介紹。雖然書中有收錄一些有關香港的資料(例如一些種植菇菌的農場),但整體而言,對香港或地方的視角並不夠明顯。
–我反而在想,作為香港少數的真菌研究專家,如果作者能從本土的角度出發來撰寫書籍或章節,或許也會是一種新的突破。當然,這需要作者除了科學研究外,還有其他相關材料的支援,例如從史料中了解本地飲食,探討在本地(或華南地區)使用幻菇;研究菇菌的生產和貿易;以及日常食用的菜譜和文化等。
–當然,我這只是一個讀者對書籍的聯想,並不承擔任何責任,我也理解作者和編輯的困難。能夠在香港出版一本這樣專門科學的書籍已是一項相當不錯的嘗試和起步。此外,書中的手繪圖非常有特色,值得稱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