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石黑一雄(1954-,日裔英国作家,2017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访谈录,我才能继续往下去阅读《无可慰藉》(1995年出版)。时隔三年以后,“我希望小说节奏慢,几乎毫无情节。我就希望它是本精致的乏味之作……你要是真想写点东西出来,你就不能轻易地插入内容,这有点像房主赵共处一室的房客,他们会和你待很长一段时间。”
也是读这本书,我才能理解什么是他所谓的乏味之作,也理解了为什么他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细节,回想,幻想。很多事情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比如少年时钢琴演奏不如人意的儿子,永远地活在对冷漠骄傲母亲的讨好中,从选曲的纠结到每次演奏都希望能重新刷新父母的看法和认知,即使功成名就仍然渴望得到原始的“否定声音”的认同。而这些小事,就埋藏在对话中,畏首畏尾的,卑微的,绝望的……
于是我们陪着主人公去面对不确定的行程,被当作大人物的同时也在被利用,享受声望带来的便利时,也越来越不被听到——足够成功和足够失败的人,别人都不会太关心他说什么了。足够成功的人的声音,被听到的方式,被掌声淹没或者被人利用扔下神坛。
石黑一雄在一个访问中曾经聊过,可以写一本如何浪费人生的建议,他知道一些颇为有趣的浪费时间的方法,而他在这本书里想表达的东西,掩藏在荒诞的混乱中,我们陪着主人公,根据只言片语去揣测下一刻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并且试图去完成,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主人公被淹没在了一个又一个的诉求当中,而读者的焦虑被深深地点燃——不要再拦着他了,让他去那个该死的音乐厅搞,完成他的演出和演讲!
最后在焦头烂额之际,一切都被错过了,那又怎么样本身那些所谓重要的事情,不过是闹剧一场,而亲人朋友的期许,我们却一一错过。作者是这么总结这个主题的:“我们就是这样度过人生——为自己的处境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生活通常是一团乱麻,人们失去的自己的行程表,却尴尬地不愿承认……他们生活变得一团糟,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真知灼见。”
我们急着从一件事情去到另外一件事情,我们一次次地努力和忙碌,都试图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而这些,是真的应该装进我们人生的东西吗如果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我们是不是在更为虚妄的事情中迷失、焦虑、恼怒,成为自己和别人的难题
在看完这篇小说的清晨,我在咖啡店里,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打开化妆包,开始准备一整天的妆容,看到一个中年男子面带愠怒地独处然后给自己买了两杯咖啡,看到一个快递小哥斜倚在室外的座位上点燃一根烟……我们突然闯入的别人的故事和情绪,和我们自己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像这个故事里面的一样,所谓的别人,恐怕也会是某个我们自己生活的场景,慎重选择那些要装进来的事情,对人作为一个整体,多一些悲悯和体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