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与性别相关的课题,并举出了大量自然界的案例,从节肢动物、昆虫到鸟类、爬虫类再到哺乳动物,这些例子丰富多样,应有尽有。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舒服地了解到学者们在生物学领域对于动物行为和习性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带来的奇异和震撼。同时,作者对于“男的就是男的样,女的就是女的样”这种全球通行的刻板印象感到不可思议,认为它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荒唐可笑)。
尽管作者指出生物学界仍然充斥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但越来越多的新研究证明,这种刻板印象正在遭到有力的反驳。如果对两性的认知更多地源于文化而不是生物,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全新的尝试。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生物学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让人类重新审视“它们”和“我们”,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只是一个起点,远远不是终点。
无论是“性激素”、基因、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因素并不只有一个,即使是被广泛认为是让“男人成为男人”的Y染色体,它的基因不仅以每百万年10个的速度消失,而且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染色体!在决定性别时,所谓的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在共同起着作用。从目的来看,卵子出于应对自然界变化的考虑,才演化出精子,而不是像《圣经》里说的,先有亚当后有夏娃。至于“性”和繁殖,如果非要和动物们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人类认为的所有“不自然”、“不道德”、“病态”的行为,在大自然中是那么自然。被认为完全是雄性专属的权力争夺,实际上在雌性动物中也存在,比如狐獴,它们和雄性一样凶狠好斗;还有一些动物会使用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来确定等级关系,比如裸鼹鼠;还有一些动物放弃争斗,选择更和谐的互动和亲密协作,比如倭黑猩猩。而且这些行为都是由雌性主导的。
关于“母爱”和育儿,同样是非常复杂的,在动物界中,母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雌性独有的,雌性并不一定是“好妈妈”,而雄性带孩子也能很好地照顾它们。在许多物种中,抚养孩子是一种极具“社会化协作”的合作行为。对于人类的一个特殊生理现象“更年期”,有一种解释称之为“老祖母理论”,认为它出现的原因是为了能抚育更多的后代。然而,在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中,奶奶(姥姥)们不仅仅会“含饴弄孙”,她们还需要运用她们积累的智慧和经验,解决避开天敌、获得更多食物、促进群体成员更好地协作等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例子,如“孤雌繁殖”的蛭形轮虫,它们不需要雄性来繁殖,通过食用外界的DNA来实现繁殖,甚至战胜了水熊虫,成为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尽管它们被认为是“低等生物”,却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如果要对比动物和人类的行为,能找到多少例子证明男性比女性更“强壮”呢?看起来两性之间的差异几乎是不存在的伪命题,相反,我们能找到更多的例子证明女性比男性更“厉害”。这是因为这种差异(无论在物种之间还是在两性之间)是由环境压力造成的,而不是性别偏好决定的选择环境。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与性别相关的课题,人们对于性别的认知正在不断发展,旧有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新的研究结果所颠覆。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而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性别的多样性以及在自然界中性别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