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同事在北京工作,这次双节回来和我们见面,我们约了一顿饭。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告诉我他还没有找到女朋友,并且觉得独自生活挺好的,没有打算谈恋爱结婚。这让我想起了《如何拥抱一只刺猬2》中提到的“回避型”依恋模式。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2》的作者段鑫星是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她创办了“爱心理微课堂”。她在2022年出版了《如何拥抱一只刺猬》,这本书探讨了恋爱和婚姻中的人格识别等问题。该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因此她推出了姊妹篇《如何拥抱一只刺猬2》,专门探讨单身人士如何寻找爱情、面对爱情。
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爱情中藏着你的依恋和认同。”换句话说,在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隐藏着他们童年时期的依恋。根据成年人在面对恋人时的心理表现,作者将依恋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痴迷型、回避型和恐惧型。
安全型依恋是指焦虑和回避程度都低的人。这些人在婴儿时期,他们的需求很容易得到父母的满足和回应,因此他们长大后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同度都很高,对恋人的态度也很积极。
痴迷型依恋是指焦虑程度高但回避程度低的人。这些人在婴儿时期,特别害怕被父母抛弃,对父母的存在和离开都感到焦虑。这类人在恋爱中很快进入状态,但缺乏安全感。
回避型依恋是指焦虑程度低而回避程度高的人。这些人在婴儿时期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回应,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需求反应不够积极,并且喜欢反复无常。因此,这些人长大后会表现出独立、不依赖他人的性格,同时也会抗拒与他人靠近。
恐惧型依恋是指焦虑和回避程度都低的人。这些人在婴儿时期对待父母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渴望他们的关注和爱,另一方面又会回避。这类人长大后对自己和他人持消极态度。
书中还基于依恋模式将单身人士分为9类,并分析了每一类的特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作者并不是想要说服每个人都“脱单”,而是从两性角度让我们认识自己现在的状态。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反映了我们内心状态和需求,当我们内心烦躁时,往往对人的态度会变差。通过认清自己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发现内心的渴望。
此外,依恋模式的分析让我们意识到婴儿时期的遭遇对将来的影响有多么大,这对于当父母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提醒。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