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黑死病下的日常”内部存在一种反差:鲜有细致着墨的遥远而神秘的中世纪与习以为自然近在咫尺的“日常”,我所感兴趣的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日常。
作者在2006年出版本书,而在这两年前的2004年也写过一本TheBlackDeath;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译介了后者,又在10年后引入了前者。
不曾读过《黑死病》,对那场旷日持久的疫病也没有太多了解,但在切身经历了这特殊的三年之后,深刻感到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被简化的描述遮蔽,“日常”是记录历史时需要的视角。
瘟疫下的“日常”与过去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诸多限制,空荡的城市,作者写道,“此情此景,就像一个漫长而可怕的假期”(3)。
书的前两章介绍了当时的医疗体系和医学教育。“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医学在第二次大流行期间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19)或许的确令人咋舌:中间的一千多年仿佛凝固了一般。
在各种读来离谱的疾病来源理论中,有“瘴气理论”——空气中微小且浓度不同的有毒微粒形成了一种有毒尘埃”这样的解释(42),现在看来和细菌、病毒的概念比较接近,也有“传染理论”(尽管并不十分准确),这直接使人们更加重视“近代初期发展中的城市里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与行为”(42),推动了公共卫生立法。
世俗和宗教并行的中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悄然变化。教会服务被限制,世俗权力扩大。
从临终关怀的角度来说,这种精神慰藉对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社会来说反而意味着人文关怀。
一直对从空间的角度看日常生活特别是死亡感兴趣。在欧洲“每个教区都有墓地,每个教民每个星期都会经过。城市里的公墓常常也是年轻人的游乐场”(99),死亡似乎更加深地嵌入日常生活。
这一段展现了克里斯蒂娃式的“恐怖”(horror),“Thecorpse,seenwithoutGodandoutsideofscience,istheutmostofabjection.Itisdeathinfectinglife.Abject”。
尽管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对技术的掌握都有了巨大的飞跃,21世纪的人们可能仍然在许多地方会和中世纪的人们产生共鸣。
防疫措施显然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如果按照常识,染疫病人的被褥衣物都需要被处理,但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有些足智多谋和务实肯干的管理人员则把官员们规定要烧掉的被褥和衣物收集起来:就算这些东西被感染了也没关系,因为患者也是如此”(219)。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