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谜题的设计。读完全书,让我想起日本流行的视觉系的乐队,就是那种极尽华丽,浮华本身成为表达的一部分的表现方式。故事背景元素上杂糅民间怪谈,民俗历史,战后背景,脑科学,心理学,毒理学,遗传病学,咒术,日本的阴阳师等等。人物情节上又是遗传病,又是人格分裂,又是婚姻悲剧,又是双胞胎长相,又是刑事侦查。一个传统的密室失踪,再加上婴儿消失案。两个谜面互动。元素实在是太过丰富,其实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有点小失望,安排“凉子”的三个人格兜底,实在有一些牵强。还好经过大段铺垫也能自圆其说。悲剧性的家族命运与民俗怪谈——姑获鸟之间也能找到映射。命题悬念配上时代背景,再以民俗怪谈或者宗教观念贯穿,确实在所谓“推理小说”这个大类型下,算是比较大的创新了,东方式的创新。也能把纯粹揭秘的推理游戏,拔升到一个高度。佩服作者的知识面,但并不认可过于冗长的世界观阐述和拔除读者固有思想的长篇对话,太劝退了。一体两面,可能也有读者觉得这是特色风格。
关于叙述技巧。叙事手法上,先是破除所谓“客观”,“理性”,“逻辑”。再加上叙述性诡计的惯用套路,这个技巧娴熟运用可以产生奇效。本书显然做到了,不仅如此还更进一步,用物理的“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来佐证,说明阐述者一旦参与其中必会改变谜题本身。事情并不那么复杂,参与叙述的“我”把问题搞复杂了,从而衍生出各种可能性,让读者带着各自见解参与迷局。
关于人物塑造。这一点我觉得尤其是“凉子”的塑造上有些欠缺,用书中的话说“没有实感”,到最后我脑中都画不出凉子和梗子两姐妹的人物形象,弧光更谈不上。主人公京极堂,算是“世外高人”的一种设定吧。有时候甚至都觉得,本书的主人公不是京极堂,不是关口“我”,也不是各类反派疯子。就是京极堂口中的各类观点,各类与常识相背离的观点。甚至那个榎木津礼二郎侦探真的有点多余,可能作者刚开始没想好怎么安排这个角色。如果说“我”代表着多数读者先入为主的世俗观念,木场大爷代表着警察,或者说符合常识的刑侦力量,而京极堂就是作者本人的超越常识和普通理性杂糅着民俗妖怪,直探人心的本真力量。那么,榎木津礼二郎到底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好像就仅仅起到叙述性诡计的衬托,旁敲侧击的指出“我”关口的不太正常。感觉删除之,对全书影响不大。
我听过一句话,说经典的东西都是畅销的。把图书销售的时间尺度拉长,不看一天一时的销量,而是从初版到再版,统计复印次数总体看来,经典的确实等于畅销的。有些书时下火一段时间,过了几年就没戏了。有些书一再加印,再版,高下立现。深以为然。这本书显然是后者,一定会有读者承受住作者的啰嗦,一探究竟,看完全篇,感慨万千。我就是其中之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