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民国学术大佬的书籍常常让人感到晦涩难懂。这些学者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们的语言系统涉及到一些概念,比如“觉”、“识”等等,对于缺乏中国哲学知识的人来说确实晦涩难懂。此外,他们所提出的概念与现今我们所使用并熟悉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这一方面与语言的演变有关,另一方面与哲学和科学概念的发展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这些书籍,又增加了一层难以理解的障碍。最近,我在研究知识图谱的问题,尝试用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来阅读这些书籍,产生了一些启发。伟大的学者果然是不同凡响的存在。
然而,我对一些观点还是有些疑虑。
首先,我不同意陈嘉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提出的“知识论的目标应当是规范”。规范本身是思维的限制,而不是寻找真理。规范属于秩序的范畴,而通则涉及认识和现实的联系。这一观点非常值得商榷。
其次,我理解的“正觉实在只是一种特别的官觉”是指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官可以是人的感觉器官,例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或意识,也可以是雷达、红外线等设备。因此,将知识的客体设定为不一定是人,这样的解读是可行的。我认为需要通过信息学的视角来理解这一观点。
第三,我同意“所可以脱离外物”的观点。因为我理解的“所”指的是概念、理念或共同现象。它可以脱离具体的实体而存在。
虽然我还没有读完该书,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仅供各位学者参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