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审美经验的含义及其演
贡布里希:“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20世纪以来,对审美经验的重视。——把审美经验放在了本体论的层面而非认识论。——这意味着所有生活经验均有审美的潜质,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审美经验范围的无限扩展。
为何有了这种变化?
一、西方经验主义的传统。现代美学转向主体经验。
二、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人本主义是把人而非人之外的某种东西看作世界的中心。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更重视人的主体行为,并赋予其本体论的地位。
三、分析哲学的影响。分析哲学认为根本不存在“本质”,美与不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界限。界限打破后,审美经验也就走向泛生活美学。
四、也与消费社会的发达有关。随着物质消费和审美消费结合的领域越来越广,人们从过去抽象的审美本质思考,转到具体的审美经验现象研究,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
五、还有社会文化中人的状况的原因。审美经验地位的提升与现当代社会中对人的严重伤害也有紧密关联。
写作方法:
除了围绕人及其行为来把握审美经验本身的含义外,还应把审美经验观念的演变放在哲学的背景下考察,在它与不同时期哲学基本范畴的联系中加以描述,或能更清晰见出审美经验观念的流变线索。
第一部分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
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主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三个时期。之所以说这三个时期是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是因为在此时期,审美经验的某些形式规则被哲学抽象出来,视为经验的主体,而现实的人和感性的经验沦为某个抽象主体的附庸。
第一章认识的欲望
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以前的具体审美经验中,透露出来的观念主要表现为认识世界的欲望,利用认识到的规则解释世界。在此时期,认识规则主要为人所用,服务于生活的幸福,现实的人仍是审美经验的主体,经验表现为一种冒险的行为。
第二章最初的抽象
毕达哥拉斯把奥菲斯教神秘教义与“数”结合起来,以此解释审美经验,抽象形式范畴的比例、对称、和谐由此成为审美经验的主体。
第三章人的权利
主要描述赫拉克利特、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审美经验观念。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审美经验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后两者,都把人作为审美经验的主体。然而,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人仍是抽象的人,前者以人的感觉驱动审美经验,后者则托付群体性的善。
第四章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综合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的部分思想,第一个全面否定感性世界的审美经验;用真实性和功用性为标尺,把后者驱逐出“理想国”。在他的观念世界里,只有观照性、内省性的审美经验才有存在的权利。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的形式
作为对柏拉图理念世界的反拨,亚里士多德把理念从天上拉回人间,赋予感性审美经验以真实性,并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感性愉悦的合法权利。不过,审美经验的主体依然是抽象的形式,这也决定理想的审美经验依然是理智观照,以及对尘世情感欲望的净化。
第六章神迹的呈现
主要介绍希腊化、古罗马以及中世纪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审美经验观照。希腊化时期的审美经验观照主要体现在伊壁鸠鲁、斯多噶学派以及怀疑论者的身上,表现出向个性化的审美享乐主义倾向。古罗马时期以新理性主义的审美观念消化古希腊的遗产,把审美经验的主体交给工具理性,但到普洛丁的时候,这种理性已悄悄移交给了神,标志着向中世纪的过渡。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均把审美经验的主体交给上帝,即人类意愿的象征,除非显示上帝的神迹,否则审美经验不具独立价值。至此,对审美经验的抽象达到顶峰。
第二部分审美经验观念的独立化阶段
审美经验观念的“独立化”阶段主要包括文艺复兴、英国经验主义、德国古典美学和唯意志论美学四个时期。在中世纪结束后,文艺复兴试图恢复审美经验认识的地位,但由于现代科学的出现,科学理性逐渐接管认识世界的权力。所以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时期,培根、休谟等人通过对想象和审美愉悦的分析,开始将审美经验同经验科学认识分离开,使审美经验成为生活中的一块独立领域。自此之后一直到唯意志论美学,虽然法国新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试图恢复审美经验的科学认识功能,却由于其机械的特点,最终并没有扭转审美经验日趋独立化的局面。
第七章人的复归与经验分割
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经验观念表现为人的复归,即把审美经验的主体交回人的手里。但由于审美经验表现出的理性和谐,不能解释经验世界中不和谐的一面,因此到了英国经验主义时期,开始把认识世界的权力移交科学理性,审美经验成为审美想象和审美愉悦的自由领地,这也即是对审美世界的第一次分割,审美经验至此从生活当中独立出来。
第八章抽象的主体
康德的审美经验观念,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综合。他把审美经验的主体规定为人的先天形式,由此确定了审美经验的非功利特征,巩固了审美经验的独立化。但这种抽象的主体由于只涉及静态的直观,缺少社会现实的内容,所以后来遭到黑格尔的修正。
第九章理念的显现
黑格尔虽然也把审美经验的主体看作是抽象的理念,但由于它是世界的本原,因此审美经验的展开也就是真理的显现过程。这种显现涉及理念与感性世界的冲突,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这种看法虽然令审美经验具有社会生活的内涵,却限于其理性的霸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主体性,也忽视了人理性之外情感和非理性的一面。
第十章主体性的深度
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义直接针对黑格尔的理性霸权,认为审美经验主要来自生命意志的释放,是非理性冲动的表现。而且,也正是这种非理性审美冲动,才展现了生命最为本真的力量。这些看法是对理性主义的有利反拨和补充,但由于它们仍把审美经验限制在一块独立的领域,并视之为一种认识过程,没有看到审美是内在于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力量,所以在20世纪也同样遇到挑战。
第三部分审美经验观念的本体化阶段
审美经验观念的“本体化”阶段主要指20世纪至今这段时间。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杜威等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形而上学发动颠覆性攻击,解除了审美经验对某种本原或实体的附庸,打破其与日常生活的隔离,从而使美回归日常生活经验本身,即所有生活经验本体化阶段。
第十一章语言的游戏
维特根斯坦发动的哲学语言学转向,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元认知方式把语言的使用行为成为语言游戏,并在美与善统一的层面,完成了审美经验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渗入。
第十二章接受与创造
主要介绍现象学美学杜夫海纳、存在主义美学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审美经验观念。特别是海德格尔,他把审美经验看作是真理生成和显现的方式,在美与真统一的意义上,令所有生活经验都具有了成为审美经验的可能。
第十三章杜威的生活美学
杜威的生活美学批驳了把审美经验同日常生活隔离开的做法,认为两者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只要按照正确的经验方式,所有日常经验都可以成为审美经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