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批判》是李长之于二十四年写成的,彼时的李长之才25岁,新文化运动也才过去7年。可以说在这部书很“新”,新的一代人用新的眼光来解读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的鲁迅。不同于学者的姿态,李长之更像是从青年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褒贬鲁迅及其作品。这个年纪,这种“只在尽力所能,写出一点我自信负责观察出来的结果”的态度加之以及这是这是鲁迅生前唯一一部批阅过的专著更加让我觉得这部书很“真”,真诚、真实。
鲁迅的童年经历给了他寂寞同倔强、冷眼与热情,也给了他具有韧性的、紧握而不放弃的农民精神,也正是这股精神使着他战斗到底,成了当时社会最煊赫的代表,让中国青年有了最不妥协、不退缩的榜样。鲁迅始终是对“鲁镇”有着情结的。他写出了真的农村、真的农民,写出了最底层的被嘲弄者悲惨的命运(这实在不能说不是他自己的创痛经历的影响),他注意到了他们,他拥抱阿Q、拥抱祥林嫂,在近乎冷酷的文字背后爱抚着一切弱小者。这种无政治目的地描写底层人的生活不得不说是一种很伟大的行为。然而每个故事的最后终究是寂寞的、悲凉而可哀的,透露出他生命底色中不可掩的虚无。“遣散了寂寞,剩下的不仍是寂寞么”
作者从鲁迅与农村,鲁迅韧性的农民精神出发,进而分析认为鲁迅最好的作品都在农村,描写城市的作品实在难以比肩。写农村,恰发挥了其生命中的寂寞之感,感染了自己,也感染了读者。然而城市是动乱脆弱的,方面极多,局面极大,匆促又不相联系,这实在是让一个惯写农民灵魂的作家不能措手的。写农村的鲁迅“以从容胜”,“写城市的小市民就只剩下沉闷、松弱和驳杂了”。(另,鲁迅不“群”的性格也很难让他去描写城市复杂的关系)
剩下的也是我认为最亮眼的就是关于“战士”和“诗人”的鲁迅的总结,也正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使用精神分析法来论述,我很轻易地被说服了。
总之,第一部系统描写鲁迅的专著,特别特别好的,还要再看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