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有多少人日常烦恼于跟别人交际、沟通的问题上。越来越多人自称“i人”也说明了一些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
社交活动难以避免,在人际关系中遭遇种种挫折和打击也十分常见,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而有些人却容易深受打击,忍不住想太多而出现一些反应过激的表现?这与个体的敏感性有关。
有些人自身具有高敏感的特性,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对别人的微妙表情、动作、话语等会敏感地察觉,很容易想得过多,影响自己的思维和反应。
其中,有些人会以积极的信念来应对,看到积极方面,轻松自如地处理;有些人则以消极的信念来解读,更多地看到消极方面,导致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痛苦,无法自如地与他人交往,甚至影响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那么,个体的这种高敏感特性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改变过激的高敏感反应,实现积极的人际交往?
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朱志慧老师在她的新书《我总是想太多:人际高敏感自救指南》中,深入研究了高敏感人群及其心理特质,结合专业心理学知识和她经手过的咨询个案,梳理和分析了人际高敏感特性,找到其心理症结,并提供一系列进行改变的方法,帮助人们克服人际关系中的过敏反应,建立健康而有滋养性的人际关系。
高敏感是指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敏感度高于常人,能察觉到别人未必能察觉到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反应比较激烈的人,人们经常会说“你太敏感了”“你想太多了”“怎么这么玻璃心”,等等。
可见,对于高敏感人群,人们会抱有一种负面的看法,认为他们的敏感反应并不正常。而一些高敏感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不正常”,对外界的过度反应给自己造成困扰,影响人际关系。
其实,高敏感并没有错,也不是一种缺点,它只是人的一种特质,也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高敏感的人能够及时觉察自己的内在需要,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产生共情,给予回应,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社交中,高敏感人群能否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其对哪种信号敏感,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
如果高敏感的人对外界的积极信号和消极信号都敏感,那就是一种“平衡的高敏感”,很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只对消极信号敏感,那就是“不平衡的高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消极反应,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信念和反应,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经历中形成的,对于长期持续的外界信息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如果某些经历或体验给我们造成一定的创伤,我们就会对这些事情产生高敏感的反应。
高敏感人群在与他人互动时如何反应,成为能否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而这些人际交往技能也是可以学习或改变的。
要想改变人际关系,首先要调整敏感度,这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环境准备和身体准备。
我们还可以通过回想、感知等方法,寻找自己的敏感出发点,也就是要觉察自己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破坏人际关系的消极想法和情绪,或是产生不良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
要想改变高敏感反应,认识自己内在的负性信念很重要。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反应不在于他看到或感知到什么,而在于他内心对这些信息抱有怎样的认知和信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其中有四类常见的负性信念:一是觉得自己有缺陷,二是觉得自己不安全,三是觉得自己缺乏力量或控制感,四是缺乏归属感。
了解自己的负性信念后,就可以追溯负性信念的来源,重新解读并赋予新的解释,以积极的信念取代负性信念,从信念上改变高敏感的互动反应,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我们抱有的负性信念,其实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认知。通过对高敏感特质的深入了解和调整,改变认知和敏感度,也是在寻找真实的自我,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成长。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