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麦克菲,他是美国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普利策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得主,名气很大。然而,对于现在的写作爱好者来说,这本写作指导是否有帮助,则因人而异。麦克菲的大部分写作活动发生在20世纪60至80年代,那是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作家备受尊敬,文章精雕细琢,写作方法老派。他在书中提到:“在1984年前,我的写作工具主要就是剪刀、纸条、牛皮纸文件夹、8厘米×12厘米的卡片和那台安德鲁5型打字机。”
这本书以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写作方式。那时,在《纽约客》杂志发表的所有文章,都需要事实查验。现在很难想象一家杂志会有一个二三十人的查验团队。每个单词只要有依附于它的事实,都要进行查验。通过查验,才能得到查证员的认可,然后查证员会用铅笔打上一个小钩。如果作者的描述与事实不符,要么根据事实改写,要么就要在最终付印之前删除。
麦克菲在“检验点Checkpoints”章节讲述了一个例子,他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二战期间美国生产原子弹原料工厂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关于一只能当作武器的炸弹气球的离奇轶事,采访者也不知道真假。为了核实这个轶事,查证员莎拉的电话“响彻全美国”,直到文章几乎要付印的最后时刻,麦克菲决定删除这段轶事时,莎拉找到了当年二号反应堆的驻点经理,最终确认的事实是:“这只气球实际上并没有落在房顶上,而是落在了一根给反应堆供电的高压线上。气球碰到电线后,立刻燃烧起来。”于是,文章内容立即被修改以符合事实。
所以,现在的创作环境不同了,读者的喜好也完全不同了。这本老派的写作指导是否还值得阅读呢?公正地说,不能抱太高的期望。在这本书中,你找不到写作模板,找不到如何快速引起读者注意力的方法,也找不到标题创作的十大秘籍。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前两个章节晦涩含混,难以理解。书中的指导原则在其他写作指导书中也常见,如观察、注重修订、适当留白、克服瓶颈等。那么,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也许,这本书能让我们回到那个作者用心雕琢文字,读者珍惜纸质书籍、渴望阅读的时代,感受时间的力量。如果你不只是想随便发布一些轻飘飘的像素文章在网上,也不追求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是想让自己的文字更有生命力,想留下那些用铅字印在纸上,可以感触的文字,那么,这本写作指导书就有它的价值。
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文字,并不是通过别人教出来的,也没有快速见效的捷径,需要练习,需要运气,还需要一些点拨和启发。希望这本书中的经验之谈能给你一些启示,让你的写作天赋得以发展,让你的写作信心增强,让你在写作道路上取得进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