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背景不同理想各异,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一年(或几年),往后余生,便都成了这一年投下的阴影。这是《水下之人》,也颇像每个人的大学生活。
在《水下之人》中,作者虚构(预测)了一场战争。现有的一切秩序在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里被撕碎。于是,有个年轻人凭借一份手稿去拼凑战前某人某段生活。这个设定让我想起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年轻人突然就进入了几十年前的一个冬夜,尾随观看同样年轻的人做着年轻的事,有着年轻的烦恼。在读那一年的日子的记录时,我还会想起《流动的盛宴》。匮乏中丰盛无处不在,这是年轻人的特权。
但《水下之人》的野心更大,它不满足于记录onceuponayear。它试图解答一时一地要如何地为未来投下阴影,以及抵达这一时一地,一个年轻人要如何走来。你看,这里几乎有点鲍勃·迪伦的歌词了:howmanyroadsmustamanwalkon。从《利马之梦》到《水下之人》,从非虚构到小说,作者回应了这个问题。后者的好处是它可以试图给出答案,即使答案有着悲观的语调,即使要一场战争、一个新世界来回答。也正是这种勇气和思考,让《水下之人》读来迷人。
书的结构也精巧有趣,手稿内容、采访、诗歌、脚注被糅合在一起。和情节中最重要的那本手稿形成迷人的关系。这本书也就是个一卷让人把握在手里翻看,集合了所有信息、草色灰线的手稿。稍微剧透一下,书中最后未能诞生出一本书来,给一个年轻的灵魂盖棺定论。所以也就留下了无数种可能,或者留下了读者能读出的那一种可能。作者想说的,大概也就在其中了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