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栩
(作品:《谎话》,[美]雷蒙德·卡佛著,孙仲旭译,收录于《火》,译林出版社,2012年9月)
“她”没有在故事里出现,只存在于一对夫妻日常的交谈中,像入侵者一样打破了他人平静的生活。
“她”是一类常见的人,善恶难辨,与任何人都能成为朋友。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她”是“我们俩的朋友”。对于“她”的形象,人们都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不论“她”说什么,总有人会相信。
这使得“她”的话在他人心理中有一定的受众基础,真假难辨,是非不明。故事中的丈夫听了“她”的话后,开始怀疑妻子是否不忠。
丈夫对妻子突如其来的质问是生活变得动荡不安的预兆,如果沉溺其中,他们的处境会变得不可逆转。因此,妻子在丈夫质问时,除了紧张的正常反应外,内心有一种对感情的维系的需求。
这种内心需求使夫妻两人在情感漩涡中挣扎,并给他们带来一种合理性。他们不想放弃彼此,也不愿结束这段已经淡漠的关系。他们尝试用新的谎话来维持现状,让生活保持平静。与其面对夫妻间的不忠带来的剧烈争吵和混乱,他们更愿意掌控生活的平静。
通常情况下,妻子会否认自己不忠的指控,丈夫会念念不忘关于妻子的事情。然而,在这篇小说中,常理变得陈腐,卡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对应窠臼的变化。这种变化建立在丈夫自欺欺人般的认识上。虽然丈夫仍然爱妻子,但“她”的话横亘在夫妻之间,无法忽视。虽然“她”的话是谎话,但妻子非常异常的反应已经将不利的事实展示在丈夫面前,给他们的爱带来了巨大考验。丈夫站在窗前面对考验,看着车流缓慢移动,他保持沉默。通过凝固的文字,我们能自然地感受到他沉重的心情。妻子的形象映在窗玻璃上,他背对着她,看着窗外,无法逃避她在玻璃上的身影。他根本不想躲避她,他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丈夫是个“心胸宽广的男人”。他想起最近和妻子一起看的电影《放大》。电影的名字与丈夫解决生活危机的态度和具体、有效的方法相呼应。丈夫曾经有一个朋友,他“一直有说谎的毛病,从来没有改过,但他是个讨人喜欢、好心肠的人。”一个人爱说谎是出于本性,但他讨人喜欢,所以他身上的这个特点更容易被朋友所放大。有了这个特点,对谎言的后果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丈夫从自我认知中找到了新的依据。正好“她”恰是这样的人,只是喜欢撒谎,并没有恶意,也不会考虑后果。这使得“她”的话不足以被相信。通过实践新的谎言,丈夫控制住了不寻常事态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本应止于此。然而,突然的变故让妻子的话证实了“她”说的都是真的。在这一刻,丈夫显得格外冷静。在冷静中,丈夫主导着对事态的控制,不让新谎言在动摇的心情中被推翻。夫妻之间总有一个人在生活陷入崩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足以影响另一个人以同样的坚定度使生活回归平静。
然而,回归平静的道路并不容易,否则,妻子的眼中也不会涌上难以言喻的悲伤。妻子对平静生活有抗拒之情,但仍以自己的方式抗拒她和丈夫之间的爱。这种抗拒并不明显,明显的是妻子的愧疚。妻子多次脱下衣服,从羊毛衫到裙子,再到内衣裤,每次之间,她抽烟、吃坚果、和丈夫闲聊,总在矛盾的心理间徘徊,犹豫是否要和丈夫依偎在一起。一旦决定好,平静的生活即成为夫妻达成共识的标志。
夫妻的共识使得妻子认可了丈夫的新谎言。“她”喜欢对人撒谎,这是一种娱乐。妻子不再抗拒丈夫,转而鄙视那个撒谎的人“她”。维持平静的生活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完成的,这是夫妻两人内心的共同需求。需求中充满了爱,但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无奈的感觉。
2023年10月4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