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这么代入地看完一本书。我准备了很多娱乐项目,在七小时的高铁上度过,但最终却陷入了东野圭吾的《白鸟与蝙蝠》中。总体而言,这本书是中上水平的作品,故事结构和处理手法都很出色。在前期,一个案子很快就解决了,然后警察以外的势力通过家属的直觉发觉了不对劲的地方,展开了调查,揭开了贯穿四代人的悲剧。整个故事的氛围并没有因为涉及众多人物而像《白夜行》和《幻夜》那样过于戏剧化,属于更接地气的类型,也更平淡。但在这种平淡中引发了很多思考,涉及到东野圭吾擅长的人际情感伦理问题,这也是我感兴趣的,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未解之谜和隐晦之处,是经得起深思的。虽然东野圭吾给这本书起了《白鸟与蝙蝠》这个名字,意在表达男女主人物之间立场转换的共鸣,但这一部分虽然我能感受到,但并没有给我太多的共鸣,我觉得它不足以成为这本书的主题。让我更震撼的是其中的因果报应,特别是关于最后安西知希这个小孩子的行为,以及他属于反社会型人格这一事实,这让我感到惊讶。我认为有必要扩大并详细描写这一部分,以体现杀人行为的因果报应以及时隔几十年的杀人案之间的宿命感。小孩子也会有复杂的心理,我们不能只简单地用反社会来带过,虽然符合现实,但在小说中显得过于简单。既然仓木遮掩白石和安西甚至白石自己也想遮掩安西,那就应该更深入地描写这种互相遮掩和包庇的复杂心理,或者给安西加入一些特殊剧情和心理,否则主旨表达不够明确。如果不能实现,就应该让男女主人物之间的情感更加震撼,像《白夜行》那样。但既然已经有了“像”的存在,就不应该再有另一本这样的书,所以我倾向于让第一种那种三个人之间的联系感更加复杂,更加强烈,更加戏剧化,因为东野圭吾并没有这样剧情的书。所以总体来说,这本书合格,反转也很有趣,让人猜想不到结局,手法也让人想要继续阅读下去,让人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但凶手的情感逻辑不够严密,想要表达的主旨不够突出,还带有以前作品的影子。
另外,顺便提一下,这本书提到了一些关于案件时效的内容。有一个人物(我忘了是谁)还说,比如现在是2023年10月3日,假设某个杀人案的时效是十年,那么2003年10月3日及之后的杀人犯仍然胆战心惊地活着,而10月2日的杀人犯则可以正常地活着。我原以为东野圭吾在强调这些内容时会巧妙地运用时效性,结果却一点都没有。真的太可惜了,虽然我也还没想到可以怎么利用这一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