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婚姻与爱情,譬如生死。
2023年5月5日,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 生畏惧心者,君子也; 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东吴弄珠客的评论放在本书中,亦然有他的意味。
固然我们会被其情色描写占据第一视野,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慢慢地感受人性的挣扎与选择, 感受日式关于“美”之破碎的迷恋,感受另一种对生死的理解。 如太宰治,如有岛武郎。
题目为“失乐园”,这期间或许有《圣经》中人类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寓意, 而这其中被诱骗吃下的智慧果,在本书中就是名为“爱”的毒药。
谈到爱,就联系到激情,我又想到巴塔耶的《色情》中的内容:
——我们永远不该忘记,尽管激情预示着莫大的幸福,但是激情首先带来的是混乱和失常。 哪怕是幸福的激情也会引发强烈的无序,在能够享受幸福之前,幸福太强烈反而会与其反面,也就是痛苦相近
——唯独痛苦揭示出所爱之人的全部意义, 因此痛苦的概率非常之大。 占有所爱之人并不意味着死亡,相反,死亡促使其追求所爱之人。 如果恋人无法占有所爱之人,甚至会想要杀死对方: 通常他会认为,与其失去,不如杀死。 在其他情况下,他也渴求自己一死
——哪怕恋人双方的结合是激情的产物, 激情也会引起死亡、杀人的欲望或自杀。 也就是说激情是死亡的光晕。 在这一暴力——引发不连贯个体的持续侵犯感的正是这一暴力——之下, 双方的习惯和利己主义的领域开始起作用, 也就是说产生了新形式的不连贯性。 只有在侵犯个体的孤立状态——达到死亡的高度——时, 才能出现所爱之人的画面, 这一画面对于恋人来说具有一切存在的意义。 所爱之人对于恋人来说是世界的透现(transparence)
似乎这一切也已经解释了《失乐园》的结局, 也是我个人对于本书“悲悯”的认知。 仿佛是为了验证这样的内容, 我重新梳理了关于“爱”与“喜欢”的内容。 我认为爱是基于一种有关欢愉的激情追求, 它不存在于连贯的平静之中,那平静之中所展现的是“安全感”而非“爱情”; 而“喜欢”与其说是基于现实, 不如说是基于理想。 当说出“我喜欢你”,是此刻当下, 我喜欢那个我认为的“你”,而我确信那个“你”是我眼前的“你”。 “爱”更多的是欢愉之后的宣告,“喜欢”是绵长岁月不可得的告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