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听书重温《水浒》,借小时候读过的《水浒》改写版为记。水浒应该是以道为骨,儒为肉。首先从宋仁宗盛世写起,再引入徽宗朝衰势。108魔君,由聚而散落各地,再由散而聚义,继而各有结果。表面上,108将一团和气,肝胆相照,但其中暗含多少无奈怨恨。加之受招安之后不免兵戈与官场斗争,最后惨局的内、外部祸因,早就埋在相聚之初、高潮之时。
粤语版是听张悦楷“讲古”,他只讲金圣叹版本的前70回,到聚义结束。语调平实平易,内容简练,讲述活灵活现。再次感受到现在的粤语跟90年代已经大不同。当年常用的一些词汇、俚语乃至发音,现在日常已经甚少使用。语言就像河流,它长时间保持稳定存在,但没有一成不变。而当代交通、信息技术发展,让语言河流明显加快流动,二十年间,便发生了明显改变。
普通话版前半部分是照念原文的版本,明代的白话,能听懂。想起三年级第一次读原文,硬着头皮读了几回,字基本认识,就是读不懂。
普通话版的后半部分是张少佐的“评书”版本。与粤语版“讲古”对比,发现问题:1、语调夸张,想来是粤语有九声,比较丰富,所以不需要过多的夸张,而普通话只有四声,必须通过夸张的演绎,甚至借助一些相声、京剧等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感觉不平淡,有些“活灵活现”之感;2、讲述啰嗦,喜欢重复罗列、介绍过往经历,加入很多自编的段子、对话,想来是出于“评书”的传统展现考虑,让大街上随时加入听书的听众,都能理解、并被吸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