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这本新书,更像是命运的安排。在今年初,因为父母相继生病,在病房里陪床,读了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
在顺境中,人的感官可能更多关注热闹的、兴奋的,希望活色生香的更鲜活,鲜衣怒马的更鲜艳;但处在逆境之中,会有类似退潮后的状态,走出喧闹,走向内里,寻找精神的支撑。一本《西线无战事》,让我知道了在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下,身处微小单元的家庭中的一些哀伤其实算不了什么,战争让很多年轻的生命瞬间消失,让很多家庭支离破碎……但历史的记载很可能轻描淡写,或者一字不著。生命的本质极可能就是虚无。
该来什么,接着就是了。
《西线归来》在一种难以描述的痛感中读过了。类似于一场回忆录,且是自带画外音的那种,如同一部史诗般的交响乐演奏。穿过序章,经过七个章节的演绎,抵达尾声。此时,书本里的文字蛰伏,却横纵波交至,心中滋味复杂,愤怒、惊叹、悲怆……不知不觉跟着作者走过了一段激荡人心的“旅程”。
顺叙的手法,不能再清晰的主线。雷马克的亲身经历,用浓情与心血浇筑的“战争”与“回归”两个主题。我们从很多文艺作品中对这样的主题不陌生,但是通过他的笔传递出来的现实与梦想交叠,呈现给读者的那些迷茫、无助、遗憾、悲伤也十分写实,让人共情,唏嘘。尽管接近24万字,但开读之后就难以放下,似乎被一种穿越时空的情绪牵扯着,被呼喊着继续往前。
医学上有一种疾病叫幻肢痛,就是截肢之后患者仍能感觉到肢体的疼痛,且目前随着医学的进步,已经对这类疼痛通过神经阻滞技术去减弱这种痛感。《西线归来》读完的感受就是从战场上归来的恩斯特们都经历着这样的病痛。战争带给人们的阴影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治愈,可能很多人能够扛得住战争的残酷,赢得生命,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其他风暴所吞噬,比如贝特克;可能很多人在战争中接受了野蛮,却会在现实中因为“野蛮”而接受审判,比如特罗思克……走出战争,仍绝望仍迷惘,或者说更迷惘更绝望。
那么,我们呢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在钢筋森林里穿行,日复一日的劳作,没有边界的工休,数字化、模拟化、机械化,快速、高效、提升、整改……我们何尝不算是最初带着一腔热血涌上了“战场”的现代人被培训、驯化,然后重复,反思,执行,并且身份并不单一,除了“打工人”,还有子女、父母……业绩要,孝顺要,教育要用心,工作要努力。独生子女更艰难,哪一次父母的生病不是一场战役手术需要签字,术后需要陪护,医生的谈话和上司的谈话都一样重要、如雷贯耳、如坐针毡,一次次经历了之后,会渐渐懂得,很多事不是自己努力就能做好,不是自己虔诚就厄运不来。但是“尽管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调侃也好,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主义,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鸡汤也罢,我们最终也还是需要对生活有些阿Q和一些固执的相信。
所以,《西线归来》更像是一本强烈揭露残酷,又告诉人怎么面对残酷的指导书。战争有多狰狞,战场上燕子的呢喃就有多美多动听,生活有多残酷,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就有多强烈,对微小幸福的感知就有多敏锐。
我很欣赏雷马克在书中运用大量的景色描写,他的景色描写很独特,有时占用的篇幅似乎太多了一些,但是当你细细咀嚼,这些描写绝不是为了描写而堆砌,实在是太反映人心了。而且景色中的细节很巧妙,比如多次提到的大雁、罂粟花,树林的风貌等,“大雁再一次飞过月亮,那月亮红得就像佛兰德野外的罂粟花田一样”大量的景色描写衬托了当下的那一声声疑问,画面感跃然纸上却也震撼着读者的心。
最后的尾声更像是一场演讲了,也像是雷马克给现代社会的人们的知心话:“我曾把一部分生命交给毁灭,那时的它属于敌对、仇恨和杀戮,而现在,余下的生命属于我,生命本身就是一项任务,一段旅程。我已做好准备,为自己而活,我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但不会把自己看得太重,我会继续前进,即使我有时更想止步不前。所有的东西需要修补,甚至需要重建……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领袖,这个世界也需要更渺小的人和更微弱的力量。”“我会一往无前,而不是放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