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是王永彬于1854年创作的一部作品,总共分为221个条目,以“安身立业”为主题,包括道德、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以“立业”为根本的意义。这部作品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文字浅显易懂,表达简练明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和《小窗幽记》并称为“立身三经”。
王永彬生于1792年,出生在湖北荆州府枝江(今湖北宜都)。他于1869年去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教学上,先教学生修身,然后教授治学,不把科举应试然后再去教导他人。对于乡人,他会奖励行善的人,对犯错的人则会反复规劝,要他们彻底改正。
《围炉夜话》的目录:
1. 一
2. 二
3. 三
4. 二一九
5. 二二〇
6. 二二一
在维护道德价值观方面,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了许多所谓的“真理”。然而,当我们长大后,会发现许多社会的实际运作规则与我们小时候学到的大道理是相互冲突的。坚持这些原则和道理的人有时甚至会被视为过于死板和僵化。因此,为什么不在我们年少时教导我们真实的社会运行法则呢这样,成年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因为价值观冲突而带来的痛苦。有时候人们说“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教人如何成为“祸害”呢这使我陷入深思:仁义道德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追求它是因为它能带来实际的好处吗如果不能,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或许,这些所谓的道德和原则只是像宗教信仰一样,为了给人心理上的安慰,帮助我们避免因缺乏信仰而带来更大的痛苦。
书中提到,作为一个人,应该明辨是非,不考虑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行为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那些以高尚道德文章著称的人,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实际政绩,可能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优秀。而那些在现实中取得显著成就、留下令人叹为观止轨迹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当事情成功时,后人总能找到众多理由来为其辩解;而当事情失败时,无论当事人如何用心,都可能遭到非议。这些仁义道德的价值观真的对成功有所帮助吗如果它们并不助于成功,那么人们追求它们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人的志向必须远大,但心态不能过于追求宏大。如果志向不够崇高,容易被世俗所影响,沦为庸俗之辈。而心态如果过于追求宏大,就可能偏离现实情况。那么,什么是志向,什么是心态这两者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有时,志向过于远大会导致好高骛远的心态;而过于谨慎小心,又可能失去对更大事物的追求。能够同时拥有远大志向和稳健心态,是非常困难的。这对人际交往也是适用的。一味强硬或过于温顺都是相对容易的策略,但能够根据不同场合灵活变通,既能坚决又能柔顺,才是真正的艺术。因此,我们应追求平衡,既不过于刚硬,也不过于柔顺,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
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挫折也越来越多,我对仁义道德的理念开始产生质疑。再高尚的道德能否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能否保证我们的生计,保护我们的家人当我们年轻时,可能对这些问题还不太了解,但随着对世界的认识加深,我们会发现仅仅依赖道德是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即使回到古代,也需要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规则,才能避免陷入困境。修身养性中有条“安贫乐道”,但在现实中,这似乎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无论是古代智者还是现代前辈,如果他们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些建议对我们来说就没有意义。
我不喜欢那些劝人“量力而行”的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尽管我们都说要追求平等,但实际上,因为每个人的条件和环境不同,我们被划分为不同的阶层。那么,“量力而行”是什么意思呢是谁来定义这个标准有些人过着富饶的生活,有些人勉强维持生计,有些人生活在贫困中。那些过得好的人告诉稍差一些的人要“量力而行”,而稍差一些的人又告诉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要满足现状。我认为,没有人有权利告诉我们要“量力而行”。关键是我们自己是否愿意接受现实。客观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如果我们无法接受,那么就应该付出一切代价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只有当我们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才有资格谈论未来和传宗接代。如果我们做不到,那就应该放弃繁衍这项生物本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