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介亭杂文》如今已经相当少见。大部分连环图画都变成了儿童读物,或者被影视等其他形式取代。在《中国语文的诞生》和《关于新文字》中,鲁迅先生支持汉字拉丁化。虽然汉字拉丁化并未成功,但最终的目的扫盲却实现了。通过逛论坛,我发现有些人过度神话鲁迅先生,认为他支持消灭汉字是利用了“天窗效应”。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推崇汉字拉丁化是因为当时繁体字学习成本过高。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不妥的。对于后者而言,汉字简化这一观点在1909年就已经提出,而胡适、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也在1934年进行过社会推广。政府在1935年(《关于新文字》之前)也发出了《第一批简体字表》。鲁迅先生肯定也知道存在“汉字简化”这一方法。
除了关于社会事件的杂谈,书中还有两篇回忆朋友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忆韦素园君》中,鲁迅先生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不许再吐了”,让人感到鼻尖微酸。而在《忆刘半农君》中,刘半农的形象跃然纸上。虽然两人有着不同的立场,但由于道路不同而使得他们的友谊黯淡无光,让人感到惋惜。
《且介亭杂文二集》是本书的续集。在书中,鲁迅先生对于很多社会事件做出了评判和理论。在《漫谈“漫画”》和《漫画而又漫画》中,他讨论了漫画这一题材,并批评了某些人在配色上的“创新”。在《生识字胡涂始》和《论新文字》中,他再次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优势。前者提出古时文字难写,后者论述了拉丁语相较于罗马拼音的优势。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七论文人相轻现象。他提到,只有相争才能使文坛进步。如果文坛充斥着满屏的恭维和和平,就无法取得进步。批判才能推动进步,而那些只会和事佬的人是无济于事的。然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对此持截然不同的观点。我害怕那些满天批判的声音,甚至厌恶发表言论。互联网给了每个人发表意见的平台,没有筛选。当你独立思考并提出某种观点时,你期待的是指正或认同,但你却面临更多的无依据的批判和毫无意义的娱乐回应。慢慢地,我开始厌恶理性辩论,开始使用一些所谓的烂梗和热词进行无脑反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的讨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情感宣泄和个人精神胜利。渐渐地,我也开始厌恶发表言论了。如今,采取和事佬的做法是否可行呢?我认为已经无法拯救了,至少对于互联网这个平台而言。
《且介亭杂文末编》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这本书的篇幅不多。不过,《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生用犀利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进行激烈的争论,同时也提醒他人不要落入敌人的文字陷阱。他在文章中展示并强调了自己对于文学界统一抗日战线的鲜明态度,即赞成一切文学家和各个文学派别在抗日口号下的统一。在回应这个问题时,鲁迅先生还处于病中。在如此紧张和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积极回应,稳定了当时混乱的文坛和社会环境,这令人敬佩。除了这篇文章外,还有两篇关于太炎先生的记叙,以及《《出关》的“关”》中对于某些人对号入座和媒体夸大事实的批判等。
附集中有很多短篇作品。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中,鲁迅先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批判了只有理论而无实践的托派。在《死》一文中,先生表达了对于死亡的一些看法,这是在得知自己大病一场将死之后。虽然后来他好转了,但一个月后却因病情突发去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