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一开篇便指出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是纵横家言,缺乏格局,缺乏具备战略高度的政治站位。这个分析振聋发聩,一下子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隆中对不过是结合地理条件分析当前局势,品评人物比较各方力量,帮刘备找出路。但是刘备从北方杀到南方,与当时大部分的主要力量博弈合作,难道他不比在书斋中的诸葛更明白当前形势吗?所以隆中对有那么牛逼吗?从作者的分析及接下来的讲述可以确认隆中对是有很大的缺陷,而刘备事业未竟身先死的悲剧也在于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才,帮他明确有力的政治战略。包括诸葛、庞统、法正都是战术人才及典型的法家人物,他们相比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荀彧,和“匡扶汉室功业侔于桓文”的张纮相比差的太多。而刘备更愚蠢的是夺取益州的方式直接摧毁了他多年打造的人设和树立的旗帜,给世人留下了背信弃义的印象,直接导致江东的背盟及刘关张三人的殒命。这更说明了刘备政治人才的缺乏。当然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刘备和诸葛有着较强的感情投入,要接受刘备不义和诸葛不智的结论还是太难。
随后作者利用有限的材料分析蜀汉史上的一些悬案,如将夷陵之战及永安托孤分析的极为细致和精当,逻辑严密,令人拍案叫绝。然而讲到诸葛亮主政时期,作者不那么冷静了,作者似乎陷入了对诸葛亮强烈的感情旋涡之中,试图将他描述成一位古今完人,高超的政治家,并在书末迸发出了对他的热情歌颂。但是读者只要跳出来客观审视诸葛亮的执政风格,执政和军事成绩,就会疑心诸葛亮有这么好吗?首先诸葛亮是一个法家信徒,执政严苛。其次,12年来几乎年年征战,对魏国常年保持10左右常备军,如果后勤补给按1:7的话,那么六出祁山的六年每年至少占用壮劳力80多万。所以蜀汉从刘璋时的益州富到民穷财尽可以想见。作者却对此不置一词,只是简单的提到诸葛亮死后蜀汉有多次大赦来缓解民间矛盾,诸葛亮之后蜀汉政务松弛,但始作俑者岂不是孔明就像十年WG之后的民情汹涌的责任是后来的主政者来负吗?
作者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识别其蕴含的丰富的政治意义,全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让人击节叹赏。从书中不难看出,东汉末年最大的政治正确就是匡扶汉室,无论是曹操还是孙策都利用这面旗帜获得了合法性取得了成功,作者欠缺的一点,应该描述一下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群体分层和心理状况,分析一下为何匡扶汉室是一面至关重要的旗帜,如果比较一下其他朝代初起时那就更好。
作者并没有引入新的史料或者新的考古材料,或许是因为近些年并没有新的发现。但作者却从老材料中发掘出了新的意思,从书中较少的引用前人专家学者论述也大致可以看出,作者这些观点很有新意。我想也是因为结合了近些年政治学的发展成果。总之,本书是难得一见兼顾通俗以及研究深度的历史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