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庞大的高家,貌似靠着血缘和身居高位的高老太爷维系着表面上的和平和稳定。然而实际上,高家早已支离破碎,人心与人心之间无法跨越的隔阂,明争暗斗、勾心斗角都是现实但并不冲突的。巴金先生在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功底实在深厚,几代人之间实有隔膜也有血缘上的联系。觉慧毅然出走,同时难以隐忍对亲人朋友的不舍;觉民叛逆地逃婚,同时深感孤独;觉新懦弱地接受他人为自己铺设的道路,但同时把从“家”真正出走的希冀放在了弟弟的身上...,以及其他人物的性格也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之间显得如此完整和圆满。
高老太爷在生前武断、蛮横、老旧顽固,可是不能否认他对儿孙的爱意,以及将死之际观念的转变,象征着旧时代的灭亡,陈腐的封建礼制的分崩离析。读到梅表姐和瑞钰的死的时候,我心里实在难受。这样温驯善良的女性无可奈何地被黑暗的社会逼迫而死,怎样不叫人心生痛楚啊?觉新的小儿子云儿就这样出生了。惯例上,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总是象征这生命、希望,光明。而在《家》里,这一声哭声却是血淋淋的,女性被封建迷信社会中人心险恶压迫的证据!生前瑞钰想要再去看看梅,叫觉新阻止了。他害怕面对梅,也害怕面对瑞钰。他深知自己的无能可能将瑞钰也推向死亡,而这样的预见的确实现了。从而也实现了觉新受到压迫以来最后、也是最彻底的“出走”,即支持觉慧离开家。鸣凤虽早已投河自杀,但是她的牺牲让觉慧深深牢记。那些主动反抗以至于失去生命的人们、那些无能为力被葬送的人们,统统是觉慧心中深深的烙印。他从未遗忘、也不曾哭泣,只是恶狠狠地凝视着黑暗的一切,坚毅乘船离开了高公馆。他的离开是一代人的出走,他带着觉新最后的觉醒,带着觉民最大的希望,带着鸣凤未死的灵魂,带着梅和瑞钰和善的笑容,实现了全篇章最终的反抗。
他是瞒着家里人的,行动也是偷偷地、悄无声息地。但是阅读到最后,却让人觉得这样的反抗之音震耳欲聋,歇斯底里!反映出巴金先生希望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中,即便变革艰难,人们也都可以清醒过来,去摒弃前人那一套所谓的过时的“礼教”,勇猛地奔向光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