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人物评传有些与众不同,因为它并非着重描写人物本身,而是以人物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它们几乎与人物一样重要,阅读过程中梁启超的形象时隐时现,甚至在读前半本时,读者会有一种在看历史群像的感觉。
虽然在一些章节中,作者直接描写了梁启超的思想和感受,尤其是书的中后段,作者详细阐述了梁启超当时的思想观念,但整本书来看,作者写作带有明显的倾向:尽量呈现人物的处境,努力再现人物面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让读者自己思考、想象和感受人物当时内心的活动。
尤其是在最后四章,作者详细描述了梁启超九个月的北美之行,让读者更加明白作者在序言中引用历史学家G.M.杨的话:“历史真正的主题,不是已发生的事情,而是当事情发生时人们的感受。”
作者如此“充分描述了时代情绪、城市气质、各地华人社区的面貌,以及同时代人的选择”,是为了创造一个文本装置(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世界之网”),让读者在阅读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再现梁启超当时的感受。因此,这本人物评传邀请读者投入到历史情境之中,而不是保持冷漠,仅仅站在人物和历史互动之外,追求作者对人物的明确评价。
如果没有意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陷入历史情境的描摹与构建中,希望匆匆拨开或跳过这些内容,只寻找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当我试图将自己代入梁启超所处时期的情境时,最大的感受是:关联和变化。从戊戌六君子到赴日流亡,从创办《清议报》到夏威夷发展保皇会,从募集钱款失败到无果而终的迷恋,从澳洲的尴尬之旅到返回横滨并创办《新民从报》,从思想融合到漫长的北美之行,梁启超几年间的漂泊和起伏,有些是与当时的历史变化密切相关,有些则是出于个人意愿和行动。这些生动地展示了个人与历史互动的过程:人在历史中既有被动和无奈的一面,也有着积极的创新和改变的能力。
生活在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中,梁启超敏锐地找到了自己和时代的定位:一个身处过渡时代的人。那么,过渡时代对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梁启超总结了三种德性:冒险性、忍耐性和选择性。而他自己完全体现了这三点。
合上书时,我在思考:现在是否也是一个过渡时代?这个时代对当下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