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角度从「24/7造成睡眠的终结」切入很有新意,尽管在论述的过程中有很多陈词滥调,但也有一些洞见。
在看到题目时,我总会想到城市里不眠不休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它们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与其他夜间活动共同支撑起现代化城市的运转。这样的场景在农业社会是无法想象的。资本主义无法阻止自身,它结束了一切断层和中断,以浩浩汤汤之势不断开拓资本积累的空间,不断将日常生活纳入流通交换的秩序中。从此,工作与休息、生产与消费的界限变得不明确。
现代人被迫处于「switchon」的状态,因为只有清醒的时间才能创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而睡眠是保存自我的最后一道屏障,它蕴含着革命的潜能,打破顺序性导致的实践惰性,想象一个不是后资本废墟的未来,与他人共享时间。在这个意义上,睡眠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梦境被贬低已不是一时的事情,但这些指控是不可靠的。充满各种奇奇怪怪事物的梦将想象力重新带回,它打破现实局面的僵死,邀请过去和未来一同嬉戏,有力地对外界故意制造的媒介图像发起挑战。在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天空》和克里斯·马克的《堤》中,梦境不断提示着主人公过去的存在,在如乡愁一般的召唤中,不断塑造主体性的力量。看到作者的分析,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塔可夫斯基对梦境和记忆的迷恋。
对媒介的演进分析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他批评技术乐观主义,对技术的闭环迭代表示担忧,因为技术完全无法实现承诺过的「众生平等」,只是将有能力赶上技术潮流的人推向虚拟世界,并让他们以为技术将极大赋权无权者,实则一切不过是幻象。背后的资本力量用无止尽的信息将屏幕前的人淹没,将他们牢牢绑定在技术「座驾」上,失去了与他人连接的力量。失去行动能力,连续好几个小时不动,不去关心周围的世界,电子屏幕如毒品,不断侵蚀共同体的精神。
要好好休息,好好吃饭,好好玩乐,积蓄个体的蓬勃力量,才可能拥有一种阿伦特期待的「世界性」的生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