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方脸浓眉平头,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描写,屏幕前的你会猜到是谁吗?这是萧红笔下的鲁迅。
通过文字描写人物形象的方式我们早已熟悉。还有一种则是实实在在的绘画形象,比如《蒙娜丽莎》。可这二者究竟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呢?我一直不得而知,直到布克奖得主、当今英国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A.S.拜厄特的作品《小说中的肖像》翻译引进才解答了我这一困惑。
开篇他便提出“文字中的肖像和绘画中的肖像是彼此对立的,因而不可互相类比”的观点。对立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艺术家借由肖像画记录和构建实体的存在,将其眼前形象呈现于平面之上,它是静止的。而小说中的肖像是无形的、波动的和丰富的。它是连贯一整本书思想、情感和变化情节之后在读者脑海里的,诚如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也正因这种无穷变化,作家的创作会依靠读者丰富的视角去塑造笔下人物性格,“圆形人物”的分析视角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但若从历史纵向来看二者的关系,会发现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开始,作家描写主角形象会把著名画作当作重要参考,比如《花园中的处子》便是依托于达恩利所绘的“伊丽莎白”。经历了这个阶段的作家开始自由想象与拼接了,斯万把《叶忒罗的女儿》的形象迁移到具体的人身上,然后将其理想化塑造。有的作家如福特则不断解读着画作,将画作原型历史人物进行反复分析,然后发表观点,比如他对霍尔拜因笔下勋爵们形象分析阐释。这些评论也成为了他小说叙事和美学的基础也是他重点塑造新的凯瑟琳·霍华德形象的基点。
而到了伟大的巴尔扎克出现时,形势出现转变,画家开始关注作家笔下的肖像了。巴尔扎克发挥天才般的想象力,用画作的文字重构设定一个历史场景。弗杭霍夫那“生与死、女人、雕塑、尸体”的形象是历史中的谜,没人能解答,直到巴尔扎克将《不为人知的杰作》献给了德拉克洛瓦,激起了塞尚、左拉等著名画家的探讨争论。也是自此,我才感受到“人物肖像”对于画家和作家的重要性。它们可以是小说中所有人物性格塑造的核心,可以是作家倾尽全力去打磨的,也可以是画家对生命与死亡的探索,比如《道林格雷的肖像画》。这一切的一切源于我们全人类的文化传统,那就是一切是围绕着人在转的。不论我们怎么向外扩展感受地球的边界甚至宇宙的无边无际,最大的依然是那个“人的内心”。不论是小说还是绘画要呈现的都是人的丰富性,丰富在于每个人看到他的不同。画家是其中一个桥梁给我们看见他看见的世界,他看不见的便是那人类一直孜孜不倦深入挖掘的几个主题“生”“死”“命运”“人生”等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