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目录,一本书也没有读过。第一章《密室》文学中的时空。曾经尝试读过格里耶的小说,没读完。关注到作者的导入语:这篇小说缺乏通常意义上的情节,你能试着讲讲读到了什么吗?你觉得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密室》的发生地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与以往读过的传统作品相比,你认为这篇小说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决定带着些问题试着读一读。
第二章小说中的日常与反日常 “反常逻辑恰恰能够暗示出更复杂的情绪波动。”日常嘲弄的笑声落到爱情之上时,很像平时我们说的浪漫过敏。 “文学中日常与反日常的周旋,还带出第三个作用:它敦促我们思考和做出选择。每个人的生活之路,到底选择日常只管衣食住行的生活,还是选择反日常里对超越性和神圣感的追求。”这里既有哲学式的理解,也有文学式的理解。哲学上的日常是重复机械沉沦,反日常则是海德格尔所谓的“本真性”,是一种从所有人中走出来、走向唯一个体的努力。不懂,哲学上的反日常是一种超越吗?文学式的理解:穆旦有句诗,“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文学中的善与恶。文学的善与恶,想到文学的作用,让人善还是恶。我发现我的想法和布鲁姆一样———莎士比亚不会使我们变好或变坏。好吧,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没有意思,可以举出一百个文学使人向善的例子,也可以举出一百个使人施恶的例子。无法得出唯一可靠的答案,我要反驳自己了,文学是要这个吗?不知所云了。
作者认为读者应该在一个抽象的、隐喻的层面来理解文学中的恶之书写。“阅读量实际上框定了你对一个文本、一件事进行理解的最远边界。”作者这么说。
今天在想,为什么读安提戈涅的书我会有亲切感,因为我将自己想象成成为在场的学生了。
《小说中的套娃结构》提到“读不懂”的文字,她说,此时的“读不懂”是一定要和以后一步步“读懂了一点”构成对照关系的,也就是说,只有之后的反复读,之前的“读不懂”才有意义。这不就像老师会和我说的话吗!这一章节里讲到了许多同语言有关的,比如现代小说中的“套娃”结构,指向了语言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她提到了张爱玲,认为很多所谓张派传人都是这个路子,只讲究辞章。立刻想到王安忆,我喜欢极了她写下乡的作品,哪里有张爱玲。
《文学中的意义感》“在意义发明前夜,人与意义浑然一体。”当真不问吗?不说这一章所谈论的意义感,而讲她说。“现在想来,记日记能够强烈地塑造自我意识,但另一方面,可能会让人沉迷在塑造自我的小型神话里。”呜呜呜我偶尔才会写不对外的日记,这是不是我不去面对更加真实的自己!
作者想用人的无知与自欺的结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