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在想独生子女的家庭是什么样子集合父母万千宠爱,就算是普通家庭也会有着加倍温馨的画面。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第一次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故事,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亲切感。
第一次翻开书,就羡慕书中珍藏的一家三口许多照片,看着钱媛从小长到大的照片,禁不住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和家人的故事。
书里许多往来书信,钱媛每个调皮的字符,父母与女儿之间的闲言碎语,让人读着很舒服。
看到杨绛先生将她和先生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求学的经历,包括他们一同出席第一届“世界青年大会”的经历。尤为感慨那个时候留学的不易,也羡慕当时开放而自由的学风。杨绛挑选自己喜爱的课程免费听,然后利用空闲时间来填满整个图书馆,这也一直是我最理想的状态。
回国后三人失散的历程像是一场梦境,就像杨绛先生所想的一个很长的“古驿道”的梦。在这一条似梦似醒,似真似幻的情节里,三个人相聚,又接连走失。有时候想想怎能不感慨,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大梦,悲喜总喜欢留在梦里。
附录的手稿看得让人落泪,才知道《我们仨》这本书的初始手稿是钱瑗在病床上写的,因为病重,只写完了目录和前面的章节。
1996年初,钱瑗病危,肺癌转脊椎癌,病发已是末期。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仰卧着断断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绛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
五天后,阿媛在沉睡中去世。一年后,钱钟书去世,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收集了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记述了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结成回忆录《我们仨》。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这多年过去了,《我们仨》已经有很多版本,销量已经超过100多万册,而杨绛先生将这笔不菲的收入全部捐出。2016年5月,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最后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现在的我们三个走散了。真真的让人感慨岁月的终点,人这一辈子,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