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电影被界定为同性恋的电影时,与一个影视作品被界定为腐剧的时候,他们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毕竟可能意味着两个相反的东西。打着同性恋的标签意味着更开放更多元,而打着腐剧的标签可能意味着厌女。
我还记得我看《断背山》的时候,实际上我没有特别喜欢。虽然我很能理解两个主角在世俗压力下所做的决定,但是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被形婚的妻子身上。后来每每想到这部电影,我想起的不是爱情,而是父权下男同性恋和这个电影的主题与《乐园》非常相似,当然,《乐园》的核心是父权,而《断背山》的核心可能是父权下的同性恋。
后来我看《阿黛尔的生活》,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如果在我心里有爱情片的榜单,它一定会入选。我看到的是爱情开始和消失的样子,是两个阶级无法跨越的鸿沟(我有理由相信导演有在处理阶级关系这个主题)。现在再回想起来,发现这部电影在气质上是非常福柯的。从某种角度来说,阿黛尔在确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以及和艾玛的相处中,她不仅仅是经历了同性恋,也不仅仅是爱情,而是在发现自我,体验真实的生活。
这些电影在标签上都可以归为同性恋电影。在国内的某个时期,腐剧很流行。我只看过一部《山河令》,在我看来里面的情感确实可以称之为爱情。相比之下,《花束般的恋爱》等典型的现代式爱情片通过共同爱好和相似之处走到一起,而我更喜欢《山河令》中那种以阿芙洛狄忒和爱洛思为代表的爱情。
因为看过这部电视剧,我隐约感觉到了腐女群体或者喜欢看腐剧的人受到了质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今天看了vol.3的讨论古希腊-罗马自由男性对待女性和男童的爱时,我突然想起了腐剧。
腐剧的特点在于,在剧中排斥女性在场,在剧外服务女性群体。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女性在消费腐剧时,排斥了一个女性角色的存在,按照常理,这个女性角色应该是方便女性观众代入的。而这个女性的缺席可能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女性在消费腐剧时,有可能是基于李安所说的“你正见识的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腐剧行业所提供的可能就是纯粹的性幻想角色。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女性在性关系上一直被凝视,是男性的“他者”,她甚至要被剥夺快感,否则就会被视为放荡。所以高喊腐剧是女性在消费男性,就好像是一种胜利。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女性在腐剧行为中缺席。
如果说女性在腐剧中缺席是因为在目前的古装剧或言情剧的编排下,女性角色总是像缺胳膊断腿般不独立,导致女性观众很难代入其中,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是傻白甜的。相反,在剧中独立的男性某种程度上更能代表自己。就像在青春期的时候,我热爱看以男性为主角的热血动漫,我代入的是主角,而不是被刻板化边缘化的女性角色。等到我的生活中梦想不再占据主要位置,并了解了更多关于女性主义的事情后,我再也无法欣赏热血动画了(降世神通除外)。像《阿黛尔的生活》一样,她的迷茫是每个青春期人都易于理解的,虽然青春期的人们不一定只体会爱情和性取向的困惑。
当然,并不是说看电影一定会代入角色。比如对我来说,《断背山》是难以代入的,因为这种因为现实原因阻碍真爱的情节实在太罕见。这种电影更像是一种记录、观看和揭示,有点像《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这件事》。虽然许光汉的裸露让男女观众都涌入电影院,但主要传递的还是我们对待同性恋事实时是否可以消除偏见。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主题和目的非常明显。不像《晒后假日》那样更强调回忆和个人情感的分享,所以有更强的代入感。
能不能代入的理由看起来有点牵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腐剧就不会那么流行,而只会出现更符合当代女性观众理想形象的男女爱情剧。
最后,按照福柯的分析,父权下主导的是男性,因此男性与男童的爱情虽然无法与具有生育和经济影响的婚姻相比,但在爱情层面上符合柏拉图式的精神爱。两个男人,一个作为智者和导师,引领另一个实现精神上的蜕变,走向智慧。
说到这,虽然在古希腊-罗马的婚姻中,女性是作为被教育的对象进入丈夫家庭,接受丈夫的指导,并逐渐掌握管理家庭的技能。但千百年来,女性始终被视为不完整的存在,就像《米德尔马契》中女主角一直希望通过丈夫的教育来帮助他完成工作,为他分担负担,但她的丈夫一直认为她不可能学会希腊语,更希望她只是作为家庭的装饰和做女人应该做的事。
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实践中,只有男与男的模式中存在智者引导,才有可能实现双向的智慧和真理。这就显得高于男女爱情和女女爱情。
如果是这样的话,确实能解释为什么在渴望“理想爱情”下,最好由男性来演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腐剧和男男爱情更受欢迎,而不是男女或女女。
最后最后,写作本身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呈现。我很难想象一个女性出于某种目的在写作中完全抹掉自己的主体,只留下男男理想化的爱情。不知道她们在写作时是否会将自己的意志代入某个男性角色,还是通过写腐剧来宣泄5000年来的性压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