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自己的老本行记者的身份出发,以调查的角度切入了位于北极圈阿拉斯加的希什马廖夫村。这个人烟稀少、宛如室外桃园的因纽特人村落,似乎是地球污染、环境变化的最后净土。尽管人类居住和活动稀少,但环境问题在这里以更直观的面目一一显示,这些问题我们在最大规模的人类都市中视而不见、掩耳盗铃逃避。越来越薄的冰壳、更频繁的海中巨浪和几乎摧毁村庄的暴风雨迫使居民投票决定搬迁至陆地,当地的捕猎人也开始承认气候变暖已成事实。(注意本书写作是2005年)
一个近似桃园净土的地区是怎么成为气候变化中早早“中枪”倒地的选手呢?我个人认为另一个例子也许能部分解答:几年前我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看到一个冰川模型旁的解说立牌,虽然我没有拍照,但内容多年来却令我难以忘怀。大致说青藏高原某地数年前地表涌泉数量众多(因为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几年后牧民反映说地表往下打几十米井都不出水了。这个例子显示,环境恶化的“门”早已打开,警戒线早已越过,只是在生物物种单一、环境中各种制衡元素更脆弱(看起来更单纯净美)的地方率先出现“可怕的果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