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原来旧时的北京有这么多老传统。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身边的人和事情,为我们描述了百年前的老北京。这座熟悉的城市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一百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熟悉的场景如今已经杳然无踪。如今我们说找不到原来城市生活的痕迹,最关键的问题不仅是找不到那些旧时的遗迹,还包括找不到当时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遗存。这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我们投入大量财力复建许多旧时代的四合院,但无论再怎么建,也无法复制原来的生活氛围。我们看到的天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碧蓝,春天听不见原来的鸽哨声,夏天听不懂树上的蝉鸣和水塘的蛙声,秋天听不懂秋虫的鸣叫,冬天听不到胡同前后的叫卖声。生活氛围消失了,而这种生活氛围是无法复制的。
这本书印象深刻的一部分是关于“家厨”。现代人很少有家里有家厨的情况,以前的人们几乎没有一天到晚靠着吃馆子为生。没钱的人因为吃不起,而有钱的人呢,因为馆子的东西单调、没有特色,老吃馆子也不健康,所以他们都吃家里的饭。有钱人一般都有家厨,而家厨通常很了解主人,地位也比一般仆人高,因为他们的工作可以左右主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家厨也因此产生了很多有名的菜,比如宫保鸡丁。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过去的丧俗。原来旧时的北京城对待送故去人的礼仪远远比对待迎接新人时复杂。因为在中国历来,死者为大,人们把办丧事视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死后哀荣极有说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过去人们为什么重视丧俗呢?原因也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政治背景,不仅仅是国家政治,还包括家庭政治。
书中还讲述了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这使我很向往。最近看了《觉醒年代》,对这座餐厅充满了向往。当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场景,下次我一定要去坐坐,憧憬一下当年大家的气息。
旧时的邮政市场、咖啡馆、琉璃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小时候我曾与父母一起逛过这些地方。现在,连王府井、东安市场、skp等地也正在逐渐被数字化网络时代的便捷所取代。北京城确实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
然而,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对过去百年的老北京生活感到陌生又亲切,仿佛一位故友或是听我姥姥、姥爷讲述他们小时候的故事。老人们已经离我们远去,正如作者所说的:“逝者不可追”。我们说这些并不是怀旧,也不是留恋旧时代,而是希望后人能了解历史、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一部分微观的历史。虽然希望渺茫,但这正是我们今天做这个口述的初衷所在。
……我想,这本书做到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