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泄底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
对于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我想不仅是推理迷们,即便是大众读者也对此十分熟悉,纵使没有完整读过,也会有所耳闻。这本获得了直木奖和本格推理小说大奖以及各种榜单第一名的作品,以其“最纯粹的爱情,最好的诡计”为读者所熟知,更是先后被日本、韩国、中国翻拍成了电影,三个版本的豆瓣条目目前合计已有超过50万人评价,甚至在我撰写修改这篇文稿的期间,印度翻拍版本的条目已经出现在豆瓣上,于2023年9月21日在印度上映。
这也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光是小说本身就读过三遍。私以为,本书的完成度极高,虽然篇幅不长,却成功树立起了花冈靖子、石神哲哉、汤川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的发展也井然有序,最后的真相和人物的结局亦令读者为之动容。
如果在读完之后冷静下来思考一番,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无非是经典的爱情与献身、天才与对决,以及老套的无面尸诡计。但能够将这些并不新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故事,我想,这就是作者东野圭吾的厉害之处。
浑然一体,这是我读完之后脑海中冒出的一个词语。由于我本人偶尔也会进行推理小说的创作,读到喜欢的作品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作者是如何构思出这样一个故事的?构思的出发点是什么?当我重读完本书时,却发现自己并不能明确地看出东野圭吾的构思思路——在最初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是想为笔下的系列名侦探汤川学塑造一个天才对手,以奉献一场经典的决斗?
我无法做出判断,就像画圆一般,每一个点都有可能是出发点,在不断完善之后,绕一圈回来,使故事圆满,而读者却难以追溯作者的构思起点。于是,一番思索过后,便有了本篇文章,我试图找出东野圭吾构思这个故事最初的起点。
但有必要说明的是,探究作者的想法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知道灵感是如何在对方脑海中诞生的,也无法窥测到这些灵感是如何渐渐演变为一个完整框架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读过埃勒里·奎因的《中国橘子之谜》,必然对其中“倒错”的谜面印象深刻,也会很自然地认为,奎因是为了展示这一有趣的“倒错”想法,以此为出发点构思出了整个故事。但是,若非丹奈(奎因兄弟之一)本人亲自述说,我们永远不可能猜到,“倒错”的灵感来自于他对妻子抱怨自己不及时清理烟灰缸的一句回应:“烟灰缸中的烟头扔哪好呢,扔天花板上或者屋顶上行吗?”
因此,本文提及的所有推测均为我本人的主观论断,旨在提出一种能够说得通但并不具备唯一性的可能,即“我眼中的东野圭吾的构思发展道路”。另外,考虑到《嫌疑人X的献身》情节并不复杂,此处对故事和人物不做复述。
故事由大纲丰满而成,大纲由元素连接而来。各种元素就是作者最初确定的东西,因此,要探究作者构思的出发点,首先需要从故事中提取出可能的重点元素。我从本书中抽取了三个可能成为起点的元素,具体如下:
第一个毫无疑问是爱情,这是本书的主题,也是贯穿全文、推动剧情发展的主线。石神爱上了新搬来的邻居花冈靖子,于是愿意在她失手杀人之后挺身而出,愿意在真相被汤川破解之时去警局自首承担罪行;工藤邦明同样对婧子怀有爱意,希望能成为带给婧子幸福的那个人;婧子承受着这两份感情,却依旧无法获得幸福,最终选择了自首。爱情是本书无法割舍的元素,作者是否是因为想写一个极致的爱情故事而构思出了后续的剧情呢?
第二个则是对决,更准确地说,是石神与汤川这两位天才之间的老友对决。在写作本书时,汤川已是作者笔下的系列名侦探,石神作为他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两人之间上演了一场天才对决——汤川最初怀疑石神,仅仅是因为石神看着自己玻璃上的影子,感叹了一句自己不如汤川年轻。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若非老同学之间足够熟悉,若非汤川具有名侦探的机敏特质,换成其他人绝对不会在意,更不会起疑。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石神所布之局的厉害,即便是名侦探汤川,也需要从这样的细节入手才能注意到不对劲。那么,作者是否是因为想写天才之间的对决,想给名侦探塑造一个宿敌,才构思了出了这样精彩的案件呢?
第三个是诡计,一种在推理小说领域常见的构思出发点。放在本书中,便是无面尸诡计——石神杀死了无辜的流浪汉,将其毁容后伪装成被婧子杀死的富樫慎二,把处理尸体的问题转化成了不在场证明的问题。但一来这并非东野圭吾首创的诡计,二来诡计本身也不如新本格时期以来的很多作品那般令人震撼,笠井洁就曾指出:无面尸一出现,有推理小说阅读经验的读者就会怀疑作者是否使用了尸体调换的诡计。我们似乎很难认为作者是因为想要重新包装无面尸诡计才构思出了这样一个故事,但姑且先保留这种可能性。
在沿着上述三个元素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故事中两位戏份不算太多但地位相当关键的角色——工藤邦明和花冈美里。
工藤邦明是婧子的追求者,最早在书的第七章出现。两人是老相识,工藤也一直非常照顾花冈母女,但对她们失手杀人的事情一概不知,甚至在他最后登场的剧情中,还准备了一枚求婚戒指。这样一个几乎与案件无关的人物,实际上则是本书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点在于,正是工藤的出现,使得石神为警方准备的伪解答更加合理——石神的计划中,最后的杀手锏便是自首替花冈母女顶罪,但若站在警察的角度,一个犯人选择自首必然需要一个合理的动机。借助工藤和婧子的互动,石神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自己包装成沉醉在自我幻想中的跟踪狂(需要注意的是,石神对工藤的嫉妒是真的,有着真实成分的谎言才会显得真实),自首动机则是“婧子和别的男人交往,自己遭到了背叛”。第二点,工藤的出现也让婧子浅尝了幸福的滋味,感受到了一丝生活的希望,从而使她对石神的感激渐渐变成了被束缚住的厌恶,这样一来最后知道真相的愧疚才会更加强烈。第三点,婧子的女儿美里也是因为受到工藤的影响,认为母亲背叛了石神,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是后期十分重要的剧情。
花冈美里作为婧子的女儿,也多次推动了故事的发展。首先,她是婧子和富樫动手的直接原因——用铜质花瓶砸了原本要离开的富樫,不过这一点并不十分重要,即便没有美里,作者也有很多种方式制造婧子和富樫之间的矛盾。第二点,美里参与了犯罪,这是婧子不愿报警、听从石神安排最关键的原因。第三点,虽然婧子在面对工藤时内心有所摇摆,但美里始终站在石神一方,认为不能背叛石神,这让婧子更加犹豫不定,而美里的自杀更是击垮婧子的最后一击,让婧子选择自首,让故事走向结局——因此,在我看来这一点比第二点还要重要,这才是作者设置美里这一角色最主要的原因。
结合前文的三个主要元素和两位关键人物,现在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了。
切入点在于我读完后产生的一个疑问,或许也有不少读者都发现了,美里的自杀有一点点突兀。从剧情顺序来说,婧子在知道了石神所做的事情、暂时收下了工藤的求婚戒指之后,才得知了美里自杀的消息——但是美里本人并不知道这些。美里在自杀之前的最后出场,是故事第十五章石神自首前通过电话告知花冈母女最后的安排,以及第十六章石神自首后警方前来找她们问话。也就是说,美里只知道石神去自首顶罪,自己的母亲在和别的男人密切交往——这对她来说的确是一种心理上的折磨,但真的到了自杀的地步吗?
美里虽然只是一个国中生,但从她能够顺利完成石神安排的各种事情来看,并不是内心十分脆弱的人。“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从而自杀”固然也有可能,但无论怎么想,让她知道案件的真相之后、知道婧子收下了工藤的求婚戒指之后,再选择自杀,岂不是更加合理通顺?
作者为什么这么“仓促”地安排美里自杀?上一小节提到,工藤的出现既为石神的自首做了铺垫,也影响到了美里的态度和行为,而美里自杀则主要是为了促使婧子自首。换句话说,这两位关键的人物与石神、婧子双双自首的情节是分不开的。而我断定这两位戏份不多的人物绝不是作者构思的出发点,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石神、婧子的自首是处于构思前中期的内容,工藤和美里则是为了打补丁——让自首行为更加自然地发生——才被作者添加到故事之中,这才导致美里最后的自杀略显仓促。
我想,在现代都市背景下,由侦探负责解决案件的故事中,犯人“自首”至少意味着以下两点:
①警方查不出来真相;
②即便侦探能察觉到真相,却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告知警方,或者即便告知,警方也难以有所行动。
要做到这一步,犯人的等级自然就要和侦探接近(或许会稍逊于侦探,但差不了太多),于是,两个等级相近的天才(设计出警方无法破解的案件,或是破解这样的案件,能做到这些的人当然是天才)之间的对决就这样诞生了。
然而,即便“自首引导出对决”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也无法否认同样存在着“对决引导出自首”的可能性。从结论来说,无法百分之百排除后者,因为对作者创作思路的揣测并不像侦探锁定凶手那般,存在明显的线索和明确的证据以供推理。但是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相信前者,理由在于,作者最终选择了自己笔下的系列名侦探汤川学作为故事中的侦探役角色,按常理来说,这在作者无意终结系列的情况下相当于保证了侦探会在故事最后获得胜利。在此基础上,我们假设作者先考虑到要为侦探安排一个同样是天才级别的对手,同样是根据常理(并不严格、十分危险的常理),作者为笔下的系列名侦探安排同等级对手的最终目的往往是为了反衬出侦探的优秀。如果赞同这一点,就会发现“自首”并不是一个能够凸显侦探能力的最佳选择——前面也提到,需要安排犯人自首就说明“②即便侦探能察觉到真相,却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告知警方,或者即便告知,警方也难以有所行动”,也就是说,“自首”的情节设计只会让侦探最后的胜利从“大胜”变为“惨胜”。比起“侦探”,犯人作为“侦探的对手”会更加耀眼,这就与刚刚提及的“最终目的”不相符了。
如果认可了“自首引导出对决”,那么从“天才对决”到“天才好友对决”的转变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要做到“①警方查不出来真相”,案件从表面上看至少应该是完美的,那么侦探又该从何处寻找突破口?这个时候,作者想到了“两个对手互相熟悉”作为解决方案,正如前文提到的,正是因为老同学之间足够熟悉,才会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中产生怀疑。
综上所述,名侦探VS宿敌、好友对决这样的设定,我认为是在有了“自首”这一构思后才产生的,因此,第一小节里提到的第二个元素,应该不是作者构思的出发点。
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又是什么样的想法引导出了“自首”呢?
石神自首很明显是他所使用的诡计造成的,自首本就是他计划中的一环。在这个基础上,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安排花冈婧子也自首了——因为石神的诡计过于出色,警方即便知道真相(只要没找到真正的富樫尸体)也无法逮捕婧子,于是结局只能安排婧子自首。
可以看到,两人的自首都与诡计有关,是先有了诡计才会设置出自首情节,从而有了其他的展开,因此,作者构思的出发点应该是诡计。
真的是这样吗?当我试着以爱情为出发点时,也能得出类似的思路:作者试图描写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且认为爱情的极致便是献身。那么要如何献身?自然就是为所爱之人顶罪,于是便有了石神自首的想法。而这样沉重的爱情,被爱的一方又怎能安心承受?于是故事的结局必然也只能是婧子去自首。
至于到底是哪一种可能性——到底是爱情主题在先,为了契合爱情故事而想出了无面尸诡计?还是诡计先行,为了让石神的行为合理化而赋予了爱情作为动机?我想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来自于本书的标题——嫌疑人X的献身。
重点在于“献身”,依据在于“被用作标题必然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内容之一”。“献身”在书中有两层含义:表面一层是石神为了婧子能获得幸福最后自首顶罪,这是爱情的体现;更深入、更本质的一层则是石神为了救婧子,亲手杀了无辜的流浪汉,让自己变成了真正的杀人犯,这是诡计引出的结果。也就是说,与“献身”的本质直接关联的,是诡计。即便作者首先引入了爱情元素,只要还没有设计出这个无面尸诡计,就无法构成真正“献身”的故事。
因此,我认为的那一种可能如下:诸多元素在作者脑海中漂浮的时候,“无面尸诡计”与“献身”碰撞在一起产生了灵感的火花,诞生了“一个人使用无面尸诡计为另一个人献身”的想法,紧接着(我想对于那个时候已有20余年创作经验的作者来说甚至不会超过一秒钟),这个火花吸引来了“爱情”,于是便有了故事的大致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入两人自首、工藤与美里、天才对决、老友重逢等元素,在不停地完善和娴熟地创作之后,最终成为了我们看到的这本《嫌疑人X的献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