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些故事都很伟大,所以听故事的人也跟着变得伟大了。
读完这本书的阴沉下午,窗外开始下雨。穿堂风吹过,更加冷冰冰。我裹上小毯子,写下两句话。
这是一个“在路上”的故事,就像《出埃及记》,既讲了社会,又讲了家庭。一家子十二人和生活用品塞满破卡车,离开俄克拉荷马州前往加州。这辆车被迫启程,遭遇生死离散,历经无尽的困苦与绝望。他们去寻求容身之地,只要能让家人劳作、吃饱,上下三代能够体面生活,未来就足够光明。不知道这个未来是否存在,至少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它。沿途只有互助人群中真实的爱,在残酷的世界中照亮了一方小角落。
乔德是主要人物,他承载着这个故事的主旨,它讲述了葡萄为什么愤怒,而非宗教层面的意义。“人最基本的需求,肢体渴望劳动,心灵渴望创造,这就是人。”当这些需求受到阻碍,当世界运转模式发生变化时,那些最朴实的靠土地为生的善良人们无法自给自足,如何挽回过去生活的失落?所以土地改革成为政治秩序中不可缺少的议题。传教士凯西说,他去荒野寻找自己的灵魂,却发现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灵魂。他说他发现自己只是伟大灵魂的一小部分。读到这里时让人佩服和赞叹。如果你想要拯救的人不明白你所讲的道理,那该怎么办?密尔、诺齐克、康德、罗尔斯,这么多人研究公平和正义,到20世纪仍然有惨剧难以避免。
家的灵魂是母亲,她说“我们有什么事情就去面对,从不掉眼泪”。她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些不省心的人,做了许多让人生气的事情,无知无情或者麻木畏难,然而家人之间形成了母亲对每个人的局限性给予了最大的包容。她必须足够坚强才能做到这一切。在逆境中,她成为了支柱。她说:“以后我们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日子,可是当日子来临时,我们只会有一种”,那是什么样子,我必须做什么,我会去做,就靠着这一点,我可以抵挡茫然无措。这个角色非常令人感动,类似于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对母亲的怀念。
途中穷人之间的互助与温情有时胜过家人关系。“逃荒的人想要远离曾经的恐惧—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痛苦而残忍,有些却非常美好,让人重新燃起永不熄灭的信仰。”这句话贯穿始终,虽然期待着好未来中的千种可能,但明明现实在淤泥积塞之中越陷越深,光明往往熄灭,暮色渐浓,读者怎么能看到乔德一家的希望所在。
读来令人绝望,我随手在凉风细雨中打下这些字。
此外,以色列在上世纪90年代的黎以冲突中,以“愤怒的葡萄”造成了数十万黎巴嫩难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