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精、很好、很干练的小册子,如果早点读这种书,我的对历史的兴趣会比现在更加浓厚。跟着蒋先生一起回顾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近一百年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最大的感受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角。不管是进步还是退步,群众的集体意识对社会变革的成功与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失去了二十年”,当时的上层社会尚未觉醒,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第一个试验,但是当时的民众尚未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觉悟程度,虽然洋务运动失败可以归因于“中学为体”,“实质是维护封建阶级统治”,这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的,但我认为中国没有像日本一样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顽固势力的阻碍以及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对洋务运动缺乏兴趣。随着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中外不平等条约的一次次签订,以及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些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关的改革,民众对于守旧和“顺民”情绪逐渐放松(当然,并没有彻底改变),才有了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的局面,清政府的统治因为民众早就对其失望而轻而易举地崩塌,整个社会形势也无法保持满族统治。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为中国设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路径:军政阶段、训政阶段、宪政阶段。根据蒋先生的观点,训政阶段非常必要,可用于培养国民意识,集结物质和思想的基础。可惜的是,当时的革命党人没有理解这个思想,训政的过渡过程没有实施,也无法继续进入宪政阶段,因此在中国发生了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
综上所述,这个观点来自上帝的角度,但从近现代史上来看,我认为历史进程不仅仅是政权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独戏,关键是能否调动民众这个重要的杠杆,因为这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