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习惯把中国称之为“大陆国家”,主要是因为中国地理大势以陆疆占优、中国人以经营陆上著称,但此说有失偏颇,而此一偏颇正透露出传统的大陆—农耕文明对海洋、海权的忽略。
中国其实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国度,今天我们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疆,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疆。中华先民在向大陆深处开疆拓土的同时,也曾于波涛万里的海上建功立业。而本书就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国家、海洋大国。
通过对各种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以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让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另一面历史有一个新的认识。本书是作者写的关于海洋史主题的随笔,总共有二十一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船”,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三艘沉船,让我们对古代的造船及航海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也能从中发现自古以来中国就驰骋于海洋之中,并非只是一个陆地国家。
第二部分是“物”,从中我们能了解到很多有关中国与其它海洋国家之间流通的商品,有椰子、龙涎香、海贝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龙涎香,真是千金难买龙涎香,产量极少。
第三部分是“事”,讲述了一些海洋各国之间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往,值得一提的就是人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当时刘大夏藏匿乃至销毁郑和下西洋的案卷,为了减轻朝廷的开支,财政比那宣扬国威更为重要。
第四部分是“人”,介绍了最早到达印度洋的中国人—“黄门”、浮海西归的法显、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义净等人;从中窥视古代中国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壮举。
本书作者是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奖获得者杨斌教授,通过挖掘各种正史及中西交通史的常见资料和外国旅行家和学者资料,考据严谨,论证充实。同时叙述时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把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最有意思而且也最重要的一些话题娓娓道来,非常有趣。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采用海洋史的视角,将古代中国置于世界海洋当中,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历史上的海洋亚洲,体会当时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船、物、人、事。
记得梁启超先生曾经呼唤国人走向海洋,学习“海国民族”的开拓精神:吾闻海国民族思想高尚以活泼,吾欲我同胞兮御风以翔,吾欲我同胞兮破浪以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