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太过瘾了。默读会浪费这么高能的脱口秀稿子,只读一遍会浪费蕴含其中的丰富层次。保罗·比第用巴洛克式的文风和脱口秀式的节奏,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地炮轰一切,让这本小说已不仅仅是文本,更是口头艺术,是文学诞生的最初形式。他的叙述绵密而不透风,表达繁复而丰盈。保罗·比第与詹姆斯·鲍德温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种族问题。他笔触狂热,甚至暴躁、癫狂,将一切情绪都用语言像连珠炮弹一般发射出来,而内心里,虽然也充满愤怒,但却心如死灰。从叙述者面对父亲死亡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故事讲述“我”重新建立黑人棚户区狄更斯城的过程。这是一个在行政上被取消的社区。“我”用漆喷出边界,用这条边界来体现社区的凝聚力和联系遗憾。他在虚拟的社区内进行种族隔离的实验,想建立一种只属于黑人的理想社区。故事核心围绕着黑人的身份认同感,在书中,他经历了狄更斯城、种族隔离、爱情、务农,但仍旧不知道自己是谁。他试图摆脱父亲的心理学实验,但最后,当他与父亲一样遭到枪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声音与父亲极其相似,像一个黑人劝语者,到这时候,就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
书中提到父亲给黑人性区分的四个阶段。而《背叛》中的“我”试图重建狄更斯城,又觉得种族隔离并非出路,最终成为叛徒。保罗·比第抵达了与鲍德温同样深刻的历史思考。针对种族主义,重要的不是要求昔日的压迫者还债,因为这不是权力的争夺与报复,而是要在真正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平等。
书中对贫民窟的描写,让我想起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中,贫民窟出身的主人公最终背弃道德,走向掮客的道路。最后,黑人喜剧演员将一对白人夫妇驱赶出剧场,理由是“这是我们的东西”。到了这个层面,保罗·比第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发出了反问,并且逐渐意识到,尽管糟糕透顶,也意义寥寥,但有时是虚无主义让人生值得一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