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没有读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可能都听说过这个著名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我是非常能共情默尔索的——哎呀,自我暴露了我是一个人潜在的危险人物。(・᷄ὢ・᷅)
默尔索是社会的边缘人(或称“局外人”)。在他流水账的自述中,他对母亲的死无所谓,对女友的爱无所谓,对朋友的友情无所谓,甚至到最后因为杀人被判死刑表现的依旧是无所谓,总之他对自己的事情仿佛一个局外人,对身边的一切都表现地无所谓。
默尔索对一切都非常漠然,对现实对存在都感觉无意义,荒谬,与其说他对待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无所谓,不如说他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乎那些。但这份漠然,只是默尔索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妈妈之间情感联结并不淡薄,文中有多处写默尔索想起妈妈及妈妈说过的话,显然他时刻在思念自己的母亲。
母亲葬礼上,默尔索感到太阳那般冷漠与寡情,实在令人无法忍受。”“所有的一切,皮革的味道、马粪的味道、燃烧的香烛味道、油漆的味道、烈日、彻夜未眠的乏累,让我头晕眼花。”
默尔索对妈妈的死去才去的种种行动,只是不符合社会一般性期待罢了。默尔索是一个追求绝对真实的人,他做的一些事情都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不矫揉造作,不说废话,更拒绝谎言。所以他不会假装痛哭。而他总说自己无所谓,其实是因为他潜意识中也以社会的视角在审视自己的行为。
小学的时候我曾想象,毕业那天是否会如电视中伤感与不舍。等到真的毕业那天,我没有太多感觉。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也是如此。看着相互拥抱、诉说不舍地同学,我其实挺困惑的。当时我不敢吭声,忧心自己是不是一个感情淡漠的人。直到若干年后,我听到蔡康永的一档节目,才知道那种毕业的伤感其实是一种“刻奇”,人们并没有他们看起来那么难过。
葬礼上是要放声去哭的,但是我有时会觉得自己的悲伤不是自然流露的。亲人离世的事实,并没有让我产生哭泣的冲动,甚至我本能的反应只想对抗悲伤,仿佛只要自己情绪稳定,死亡的事实就不存在,拒绝听到讣告,世界就仿佛停留在没有人离开的时刻。
后来我才知道,每到这时候很多人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在很久以后,被一些情景触动到,往事涌上心头。终于承认:这个人已经不在了啊!这些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这个时候才会无法抑制地痛哭一场。
一位共读书友说: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究竟有多少意义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与身边人处好关系,长大了被提醒要学会经营亲密关系,许多成功学也在贩卖人脉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真的有被关系所累的那种无力感。
他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同时在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但是我常常觉得这些书不仅不能够治愈我,反而会让我感觉沮丧,我读它们好像纯粹是为了掌握知识点。用心理学去分析人让我多少抵触。
说起来,文学作品中就没有几个人是“正常”的,在学生时代,我阅读只是单纯的读故事,找共鸣,每个人物在我心里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合情合理。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或者说带入现实分析,思考一下社会的背景,主人公的原生家庭,主人公亲密关系,主人公孤僻逃避,不愿意看到融入社会……至少,我觉得分析起来,使得阅读失去了很多乐趣。
说到底,处理好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乐于交际、凡事朝积极方面想的人,难道就能够幸福快乐一生了吗?
……明明人性那么复杂,可不是只有一些创伤,世界也没有那么美好,矛盾也不只是出于思维不同。(・᷄ὢ・᷅)又开始阴暗了……
相比“变成更好的自己”,我更喜欢去和默尔索共呼吸。世界上就是有我们这样的边缘人啊。我们存在。仅此而已。存在。
默尔索的杀人,很多人不太理解。其实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完全没有多想。如果深究,岂不是和法官大人一样了如果谴责默尔索的罪行,岂不是如同神父
我所理解的默尔索杀人,就是一场偶然。枪在默尔索手上,对方又挑衅,就杀了人。人已经死了,无所谓了,顺便再开了几枪。仅此而已。犯罪受罚便是。默尔索也没有试图逃避自己的法律审判。
小说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最后一章节默尔索面对神父的内心独白。如果说妈妈死时,默尔索还自觉自身冷漠,那么此时默尔索已经完全理解了自己和生活的荒诞。与默尔索相比,神父才是一个没有自己灵魂的伪高尚者。
被世俗认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思想颓废的默尔索,是一个“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的人。”默尔索只是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愿,拒绝说谎,只想做真实的自己,他敢用一己之力对抗荒诞的社会,纵使身死,也不向世俗低头,去迎合社会游戏规则。
小说中多次写到令人炫目的阳光,这是加缪特意塑造的意象。默尔索始终在阳光的笼罩下,感受到来自阳光的压抑,威胁,并试图摆脱阳光的控制。
本来阳光是光明、希望和正义的象征,而在默尔索的眼里,阳光的炽热,似乎要把他烤熟,让他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这正是他不容于社会,被社会所排斥的感官感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