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爸爸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上周的某天,他忽然头昏不能走路,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是心脏引起的,当即给他开了药。服药后症状解除,再也没出现过此类情况。
我回家时他忽然对我说:你奶奶就是心脏问题去世的,非常快,没有痛苦,我现在也有这个问题,挺好的。那一刻,我震惊于他面对死亡的释然居然来自自己可能有心脏疾病。这个疾病可以让人快速解脱,得偿所愿。那刻我心里有一种冬日清晨披着湿漉漉头发外出的冰冷。我,也要开始正视死亡了。
我爸爸是20多年的帕金森病人,做过脑电极植入手术,疫情这两年身体越发脆弱,可能是帕金森加重导致的多次摔倒——手、腿、腰骨裂,骨折。这样的生活使他沮丧。这是我读这本书的缘起。生活中看到衰老,又无法躲避死亡。
我不知道怎么可以把亲人的离去当做一份“礼物”。《生命的礼物》大有来头,作者是美国当世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欧文•D•亚隆,很多著作被翻译成中文。这本书是他的妻子玛丽莲亚隆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后,与他一起合作的日记书,用来记录最后的岁月。他们每人写一章,从自己的角度记录这一段时光。
直到第19章,玛丽莲(作者的妻子)写完属于她的最后一章,选择安乐死。剩下的20章至35章由亚隆自己完成,主要是记录他一个人独自生活的状态以及心理变化起伏的记录。我更喜欢前面两人合作的部分,类似于两个视角记录同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生病的人和照顾者的感受完全不同。
我更在意的是玛丽莲写作的部分,那个勇敢选择安乐死,一生都努力自己做主的女权主义作家。诚实的面对生活,面对死亡,这本就值得被书写,被阅读。虽然文字可能会掩饰一些真实的心理,但是阅读本身就带着偏见。读后感的化学反应就是每个读者自己独特的结果。
欧文已经经历了中风,安装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术等并不小的疾病。所以他很理解因病至郁,并且不希望自己成为失智老人。所以他理解玛丽莲,这是他们对年老后的死亡的共同期待。“凡业已圆满者,皆为向死;凡依旧青涩者,乃念长久。身陷困难,终求苟活,唯愿圆融愉恰,高远久长,乃至璀璨。”对死亡的恐惧是对未尽遗憾的恐惧。对自己是这样,对身边的人的故去也是这样。
玛丽莲描写自己的状态:多数时间我感到极度疲惫,就像脑子里塞满了棉花,又如同有一层挥之不去地雾纱阻隔在我与世界之间。这段描写很打动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长久慢性病老人的特点,可能有点老人可以自己描述出来。更多的老人并没有这个能力,他们长久的沉默,把自己陷入“棉花”的世界。没有出口的病症,更加让人沉沦在抑郁中,甚至可能产生幻觉。
玛丽莲描述了自己患病后的生活,有很多的爱,来自子女的陪伴,同事朋友的慰问,还有读者的关心,这一切都让她有更多的勇气面对化疗。她的精神是满足的。可能也是这个缘故,她选择安乐死。“你未曾好好地活过,你对死亡的焦虑就越严重。”
衰老和疾病来袭之时,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来自身边同龄好友的故去,甚至是以悲伤失智地方式离开这个世界。近几年,我妈常会告诉我一些此类事情,比如她一个朋友在下楼的时候忽然摔倒,先是脑死亡,两周后在子女的不舍之中拔了管子。这件事给我妈妈造成很大惶恐,她大约念叨半年,千万不要对她做此类无效抢救。
最后的时间里,还有一些执着在于到底是选择去更多医疗资源的养老院还是留在充满熟悉物品的家中。本书的两位作者因为基本“财务自由”,所以选择留在家中,肯定是家里的氛围更安全。那些物品呢,那些充满纪念意义的生活物品要怎么处理送人捐赠丢弃没想要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那些曾被我们视若珍宝的东西。
我们怎么处理读到这里,我开始环视家中客厅,啊,好多鸡零狗碎的东西啊。还好我大概还有20至30年时间可以处理它们。是的,我也在准备这我的死亡清单。这是终将面对的生活。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书写。读的是他们关于衰老和死亡的记录,思考的是自己。最后的时光有可能是美妙与痛苦的身体状态共存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也是。总之这是一本很适合对衰老和死亡更多了解的书籍。适合对此有恐惧疑问的读者。我属于对别人的逝去有恐惧,对自己的逝去的过程有疑问。嗯,适合生命过半的我。推荐给需要的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