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一本有价值的好书,过一段有深度的生活。
大家好呀,这里是夏泉在捞书。
今天夏泉跟大家分享一本历史地理通识书《大地中国》。
友友们,老话说,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
咱们普通人要是哪天心血来潮,想了解点历史、政治、哲学等深沉社科知识,真得睁大眼睛好好选择入门读物或视频。
现在网上胡讲八讲的营销号太多了,好多人根本没有深入研究,也没啥独到观察,就仗着敢抄敢编,外加啥都敢说,轻轻松松就骗来不少流量。
跟着这种晃荡的“半瓶水”博主入门,咱们顶多就混成个肤浅的“小空瓶”,内壁上挂着几滴水,不用晃就风干了。
硬核社科必有深沉内容,能充分吸收这些深沉内容并以通俗语言讲给大众的人,必定是在该领域积淀多年的大家。
他们或是以此为职业、专注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是以此为热爱、没事就琢磨的方家票友。
夏泉今日想跟大家分享的这本历史地理通识书《大地中国》就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茂莉女士的作品。
韩茂莉教授1955年出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大半辈子了,学术成果攒了一大堆。
她不光埋头搞研究,还超级会讲课,在北大主讲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接连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21年还被教育部列入第一批国家一流课程。
《大地中国》这本书是她40年研究、授课精华的集大成之作,权威、系统又好读。
即使是朝代分不清、大事记不住的历史小白,也能透过这本书摸清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因为她的讲述角度——地理,实在太硬核太接地气啦!
一、地理是历史的底层逻辑
现代人可以乘飞机直上云霄,坐高铁日行千里,山川湖海等地理障碍根本不在我们眼中。
但古代可是啥高科技都没有,大地上随便一条小河,就能把一群人困在一边而到不了另一边。
地理环境对古人(特别是远古人类)的限制是直接而致命的,某种程度上,一地的地理因素已经决定了该地的历史发展。
比如,为什么农业的起源中心不在雨量充沛、绿野青山的西欧、中欧等地,而在干旱的大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黄河、长江)与美洲高原
因为这些地区都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雨量不多,不是植物生长的理想环境,植物种群的密度与种类就不会丰富。
动物靠植物活,数量自然也不会多,而人类又要靠采集、捕获动植物生存,就得想点新的办法,解决这个匮乏的难关。
靠天不行就得靠己,人类不会主动选择务农,但老没吃的,人类不得不停止瞎找,研究土地,看看怎么播种,才能有所收获。
这样做当然比直接采集、捕获辛苦,但它稳定可靠啊,纯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向激励:
大自然的赏赐越欠缺,人类越需要通过劳动,通过技术探索与发明创造,来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
世界农业起源地
反观西欧、中欧等地,身处北纬40度以北,大西洋的丰沛水汽源源不断地吹送到自家田地里。
雨露滋润禾苗壮,这里的人们光靠摘采、猎获,就能活得很滋润,个个养得膘肥体壮。
这还花啥心思搞农业啊,不必发明,不必创造,靠天就能富。
当然,富只是物质层面的,富足不一定能催生文明。
当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已经从古巴比伦、古埃及进入到希腊、罗马时代,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带的人们仍然被称为“蛮族”。
今日的法国、德国、俄罗斯这些欧洲强国,在历史上都长期处于“蛮族”状态。
直到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攻入罗马,接受了罗马的文明之后,蛮族的标识才慢慢淡化。
由此来看,东西分化似乎早已铺定:中国走向以农业为主的封闭型大陆文明,西欧走向以贸易为主的扩张型海洋文明。
地理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初始剧本,东西方都是在地理环境的底层逻辑上架构更适合自己的光明未来。
二、地理在历史中变幻、重塑
地理能决定历史发展,历史也能改写地理布局。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之降低,地区样貌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变幻、重塑。
秦汉时的山东山西不是明清时的山东山西,更不是今天的山东省与山西省。
秦汉时的山东山西以崤山-函谷关为界,以今天各省而论,“山东”包括山西、河南、山东的全部,以及河北的大部分;“山西”则指关中地区,即今天的陕西省中部。
唐朝基本沿袭这个地理划分,到南宋与金南北对峙时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金人南下,占领北宋的国土,他们重设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两个以山东为名的一级行政区,这时的山东两路与山完全无关。
从金代这个与山无关的山东,到明清两代成为山东布政使司,再后来就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今天地图上的山东、山西隔这么远,还无山相界。
它俩经过历朝历代重塑,早已和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大相径庭了。
即使处在同一朝代,地理区划也会随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不断变动,时不时的,某个重要地标就会发生重大位移。
比如之前提到的函谷关,自商周以来就是扼制东西的险要关口,却在汉武帝当政时东移了一大步,如图:
函谷关原本位于今河南灵宝市境内,是一处夹在黄河与崤山之间的狭窄孔道,南面为崤山,北面是黄河。
它是东西往来的必经关隘,当得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
这么重要的关口,按说是不能动的,汉武帝为啥要挪呢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区的实力与空间,汉武帝的OS是:握在自己手里的地盘越大越好!
他在元鼎年间就开始推行将关中的传统空间向四方扩展的“广关”政策。
通过这一举措,不仅函谷关东移,关中的东北界也由以临晋关(即蒲津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
而且,汉武帝特别鸡贼,他想扩大地盘,但他不明说,他还需要一个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契机。
正好,将军杨仆拥有大功,汉武帝就掐算着,封他为关外侯。
要知道,秦汉时期,关中是一等一的膏腴之地,哪个想不开的愿意往外搬呢
果然,杨仆立马上书恳求,说他“耻为关外民”,请皇帝移关,他好做个关内人。
这契机不就成了汉武帝果断答应,将函谷关从今灵宝市向东迁到了一百四十多公里外的新安县。
三、从历史地理中看到普通人致富的风口
从地理角度看历史,除了能看清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权势变幻之外,还能总结出一些致富求财的规律和门路。
咱们中国人太懂什么叫发展机遇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哪些城市因位置受益,哪些城市因位置受屈,咱们看得明明白白。
中国自古以来就发展不平衡,地理位置绝不仅仅是地图上的形画标识,而是实实在在的吃穿用度的巨大差异。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陶,天下之中”,这个“陶”是哪里春秋时期曹国的都城,今天的山东定陶。
春秋时群雄并起,曹国并不是一个强国,在公元前487年就被宋国灭了,大部分国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小国。
但这个小国的都城——陶,曾是春秋时首屈一指的富庶繁华地,就因为它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在江南称霸,为了与北方诸国争雄,他下令开凿了连接长江、淮河的运河邗沟,以及连接淮河、黄河的运河菏水。
菏水与黄河南岸支流济水相交之处,就是陶。
陶与菏水
一时间,陶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核心,西北方向通过济水进入黄河,东南由菏水、泗水进入淮河,继续向南就是长江下游。
如此便捷的水路交通,为陶聚拢了天下物资、天下商机,历史上的“商圣”范蠡就是在陶发的家。
范蠡是越国大夫,靠才智与计谋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但他也看清了勾践的本性——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太平。
为了避难,他果断北上入陶,认定这里“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经过悉心经营,范蠡很快就成了富商巨贾,“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后世以陶朱公相称,民间奉他为“文财神”。
所谓“选城就是选人生”,这道理几千年都没变,去哪里经商、做官、求学,自古以来就是关切咱们普通人生活水准的大事。
选对了是人生起飞的风口,选错了可能遗恨终生。
而且也不是照着热门红火的地方选就对,时代机遇在流转,有时你身处繁华之地,反而限制更多。
书中讲绍兴师爷是如何兴起时,就讲到了一段让今日高考生心有戚戚的残酷史实——不同地区的中举名额限制。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朝廷对不同地区中举人数的把控也越发严格,力求缩小差距、维护平衡。
为啥这么做呢还是因为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省份的读书人多,饱学之士多,同样的题目,自然中举的多,做官的多。
假如这些来自一地的官员结成乡党、营私舞弊,朝廷就会防不胜防,失去对吏治和国家的控制力。
因此,越是擅长考试的发达省份,淘汰下来的读书人就越多。
那么,谁是这个内卷严重的发达省份江浙。
自宋代起,江浙就是落第文人最集中的地区。
落第文人能干什么他们几乎自幼读书,既不会种田,也不会经商,日后的出路只能在读书上找,于是师爷这个职业就出现了。
明清两代是师爷这一职业最盛的时代,浙江绍兴一带以师爷为职业竟成了一种传统,甚至留下了“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咋说呢,也算春到尽时另开花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出生就在命运螺旋里,时代、地域、阶层、家庭、样貌、天赋,都像既定程序一样写好了。
逆天改命,难于力达;随波逐流,难于心安。
好在我们还有书可读、有史可鉴,还能在烦困迷茫时打开前人的人生地图,找出当下的转机与未来的寓言。
注释:本文头图来自网络,如侵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