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本书,很早就想写些内容,比如生命的哲学意义和人类社交的必要性。然而,后来我决定简单写一些,因为还没有理清思路。这本书就像是讲述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事情,但却不符合简单逻辑的1加1等于2。因此,我进行了一番解释。举个例子来说,这本书会说,如果你连续三天一口气吃了三天的食物量,然后接下来三天停止进食,那么你千万别指望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不会感到饥饿。即使按照线性思维来说,身体应该需要三天的时间来消化,然而人的生理原理要复杂得多。天生的生理构造会促使大脑传递信号,要求我们每天都进食,即使你已经在第一天摄入了三天的食物量。
沿着这个比喻,有些人在豆瓣评论中批评这本书用了太多专业名词,比如碳水化合物和糖分解系统,但没有提供具体解决饥饿问题的方法。他们认为这本书只是介绍了为什么人每天会感到饥饿,而没有给出如何实现每天不吃饭而不感到饥饿的启示(也许读者的初衷是想减肥)。总结来说,他们给低分的逻辑是:每个人都知道每天要进食,而这本书并没有教给我们如何实现每天不吃饭却不感到饥饿。它只是介绍了为什么人每天会感到饥饿。
对于那些给低分的人,我想说如果你想学会高情商的社交和沟通技巧,那就去看成功学的书籍。如果你真的想成功,就不要骗自己说看了某本书就能成功,因为重要的是去实践和试错,而不仅仅是看书和理解社交方面的理论。
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我们处于一个多么复杂的环境中,自身又有着多么精密的生理构造,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影响。它用一种更科学且有说服力的逻辑来解释人际网络背后的一切奇迹。
还有一些豆瓣评论说,书中提到的原理不适用于某些情况,所以这本书质量不好。然而,这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提到了某些实验结果对某些地区的人群有用,对其他人群无效。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这涉及到进化和当地环境的影响。以减肥为例,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连续三天不吃饭的生活节奏,或者从一开始就决定通过连续数日不吃饭来减肥的人,对他们来说,连续三天不吃饭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因为人类本身是在特定环境下自然进化的。但并不是说普通人可以连续三天不吃饭而不感到饥饿。这本书更多地介绍了普遍现象和情况。
关于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它只能通过现有的科学实验来讲述现在人类行为习惯并尝试进行解释,而无法有效地动态预测未来人类社交行为。毕竟,人类行为会受到不确定的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个人自由文化精神在西方世界的泛滥,很难想象未来人类社交会变成怎样。
最后,对许多人来说,这本书可能并不重要,因为社交并不是必需的,因此也不需要弄清楚背后的原理。然而,如果社交在生活中占据很大一部分,那么这本书将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会对人生的未来道路有所启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