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只是受到环境影响变得有善也有恶。
然而,荷兰哲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但正是因为人性自私,才创造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这看起来很矛盾。
17世纪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的杰作《蜜蜂的寓言》将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蜜蜂像人一样有等级,有些拥有财富,从商海中获利;有些从事各种辛苦工作。
伯纳德·曼德维尔在寓言中展示了蜂族的自私自利。它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努力奋斗,然而,正是这些“恶之花”结出了公众利益的“善果”。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悖论:“私人恶德创造了公共利益”。曼德维尔认为,人性的自私一面才创造了幸福繁荣的社会。这一观点遭到18世纪思想家的猛烈批判,但并未影响该书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中华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恶”并非邪恶,而是指私心。每个人天生就有私心,因此需要通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调整和教化,共建和谐社会。
曼德维尔认为人类某些自私行为不需要教化,而应该引导利用,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
这并非作者的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曼德维尔不仅是哲学家,还是经济学家,他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商业社会,发现“私人恶德创造了公共利益”的悖论无处不在,比如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但正是有这些想要赚大钱的资本家,才使得高精尖科技得到长足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便捷的生活方式。
不仅是资本家利用人类的私欲,政客们也是如此。他们抓住人民希望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愿望,引发革命。虽然最终结果是为国家创造利益,但政客们的目标是使国家更富强,社会治安更好,与个人私欲完美结合。
本书的成书过程曲折。作者首先发表了讽刺寓言长诗《嗡嗡作响的蜂巢,或无赖变为君子》,未引起关注。然后,他发表“道德美德探源”系列论文解释诗中观点,引发反对声音,甚至遭到辱骂。于是,曼德维尔为自己辩护,同时将书稿打磨了24年,最终形成《蜜蜂的寓言》。
尽管作者观点一开始会让我们反感,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作者知识渊博,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逻辑清晰的分析,可算得上一部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的佳作!
令人称道的是,曼德维尔不只揭示人性丑陋面,更探索了人性的双面性,并智慧地提出许多独特见解。既然人性自私是本源,与其想要改变或教化,为何不善用这个本源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