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最大的疑惑是沉思式的专注和否定性停顿的关联是什么。这种全然积极的为成就个人所付出的劳作是不同于“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是生发自内我深处的欲望的实现,它与生命的流动是同频的。而这种自我鞭策式的积极行动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规训”,将社会的规训内化。它渗透进你生活的每一个空隙里,察觉它的唯一方式就是停顿。
停顿了,开始质疑,才会发现内外的分裂。而专注这种状态需要的是身心合一,一切是同一的,不存在分裂。作者提到无聊。无聊在这里并不准确,他其实想说的是一切束缚消失的身心状态。我们才有片刻喘息,得以沉入无人的水底看见自己。看似并不相关,但是这种状态通往伟大。
因为,伟大式的英雄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行动主义,后者是浅显的,它无法驱动一个人深层的行动力和创造力。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第一章所提到的,今日的信息是过剩的、泛滥的,然而人们的价值观却趋向于单一。这种单一在抹杀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独特性,扼杀掉本可以自由发挥的创造力。它让每个人变得更加胆小,因为追求集体认可的单一性是不需要害怕被否定的。
积极行动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安全感这种东西人人都想要,但是多了也不好,它让人停滞。积极这个词在这本书里用得如此贴切。有积极必然就存在消极,区分之先必有标准,而标准又是谁定的呢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不会是被强迫的,意志力只有在疲惫时才会显现出其必要性。
行动和劳作的区别是什么是否有思考。不仅在于思考这一活动本身让你的行动不再是盲目的,而且主体得以借此契机脱离外部的控制,重回自我。“无欲则刚”,改成“无欲则明”更合适。外欲退下了,一切就明了了,内欲则浮现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